理论教育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新编教育学原理》成果展示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新编教育学原理》成果展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通过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教育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提高个体的生产率,进而为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

教育通过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马克思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们在劳动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这里所说的人,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当人还没有任何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时,他只是一种可能的劳动力,要把这种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就需要依靠教育。马克思曾经说过:“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因此,教育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在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普通教育在劳动者再生产的意义上主要是提高人的普通科学文化水平和一般素质。普通教育培养的劳动者,本质上还是一般意义的劳动者,还是作为劳动后备力量的劳动者,还没有专门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化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中的专门性、应用型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对于经济活动来说,具有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必须不断接受教育。从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看,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终身受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劳动者纵向社会流动的手段。

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在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活动中,劳动主要凭借个体经验,而经验的自发积累需要长时期的探索和积累,加上行业之间的互相封锁,一个人要从一种劳动转换到另一种劳动中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劳动者改行转业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现代社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行业的盛衰、工种的消长千变万化,由此会给劳动者带来职业和工作岗位的转变。当今社会,人们改行转业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同时,由于现代生产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只要劳动者基本掌握了生产和工艺的一般原理,具有较高的素质,就能较顺利地改行转业,从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因此,在现代生产中,劳动者形态的转换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在现代社会,教育已成为改造劳动者形态和促进劳动者横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www.daowen.com)

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现代经济学对劳动者的理解已经超过纯经济学的范畴,这种劳动者不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工具性的劳动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等,这种劳动者是多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劳动者必定比单维度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境界和层次,具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更具有劳动效能,同时也更像一个“人”。当今许多西方学者从现代经济学意义上强调作为“人”的劳动者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肯定劳动者的文化修养、精神境界和心理素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一些学者也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注意到市场经济运作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的,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未来劳动者进行多维度的培养。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再生产劳动者来实现的,一些经济学家早已对此进行了各种定量研究。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运用以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生产率的方法,计算得出: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比率的30%。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作生产的三要素。在一定时期内,产量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决定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有人力资本因素。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起点。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教育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提高个体的生产率,进而为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这一主张对建立增长模型,计算除物质资本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以外的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奠定了理论基础。舒尔茨运用余值法测算出,高等教育对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49%。随后,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更为严格的系数法在劳动力类型可替性和教育质量不变的前提下计算得出,同期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麦迪森将工资总额与GDP(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作为劳动力资本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并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内生经济理论的兴起进一步确定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将教育作为经济内生增长路径的重要决定因素纳入其分析框架。一方面,由于劳动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教育可以直接增加劳动力资本的积累,影响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大幅增长。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并被广泛运用到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中。现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也证明,采用高效能的现代生产工具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经济效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因为任何人刚生下来时都不会有什么科学知识,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继承和发展。因此,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教育也担负着发展科学、生产新的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高等学校在学科、人才、经费、硬件设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便于开展综合课题和边缘科学研究,所以高等学校是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力量。因此,许多国家非常重视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其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等和高等学校一般建有实验室、实验园地、实习与实训基地,教师既能结合教学进行实验和实习,又可开展科学研究,创新科学知识和技术;中等和高等学校还担负着社会咨询工作,帮助研究和解决企业在生产上遇到的问题,起着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作用。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出现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

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现在很多国家把教育看作一种生产事业,重视开发人才,大力投资教育,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很多国家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