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及机构与师资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及机构与师资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和西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征为了解古代教育提供了总体背景。(一)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历史的进步。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则是在奴隶制社会才出现的。奴隶社会重教育的阶级性,非统治阶级的子弟不能或无权入学接受正规的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及机构与师资

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的教育,这两个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状况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剥削阶级社会形态,类似的落后生产工具,即以青铜器和铁器为主的手工操作的劳动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使两个社会的教育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

奴隶制生产方式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生产者——奴隶为基础的社会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称为奴隶社会,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

在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的封建文明是东方封建社会的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封建地主阶级分散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土地归地主所有;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君主集权制;皇权至高无上;实现了多民族的大一统;严格的宗法家长制度与皇权紧密结合,使家庭、宗族观念极强;重伦理、重政务。

在西方史上,一般以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止的1 000余年间为封建社会时期。其中,从5世纪末到14世纪上半叶,为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史称中世纪。14世纪下半叶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主义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孕育形成,封建社会趋于解体,这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在历史上又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主阶级内部,以分封土地为基础,有着严格而分明的主从关系,从而形成鲜明的等级。教会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主要统治力量,宗教神学思想在上层建筑和思想领域也居于主导地位。中国和西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征为了解古代教育提供了总体背景。尽管世界各国古代社会起始年代不同,但总的来看,古代社会教育的性质、特点大体一致。

(一)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历史的进步。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实现,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和专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校是奴隶社会政治经济交叉作用、脑体分离、文化知识发展的共同产物。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须有固定的场地,专职的教育人员,特定的教育对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系统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育从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学校的萌芽。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则是在奴隶制社会才出现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亚洲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先于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产生了学校。

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由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所以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巫”“史”等就是我国最早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并且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文字是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唯一工具,所以,只有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强化设置专门机构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需求。这是学校产生的前提条件。

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早产生文字的国家之一。在国外,古巴比伦和亚述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产生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前身)。古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也产生了文字(最初也是象形文字)。古印度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产生了一种图画文字。学校正是在这些最古老的文字产生的地方相继出现。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国家的建立,意味着阶级对立比原始社会解体时期更为严重,统治者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和强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统治。也就是说,不论是“建国君民”,还是“化民成俗”,都要创建学校。这是学校产生的政治需要。

学校的产生,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领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实施的专门程度,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据中国古籍记载,中国奴隶社会已有庠、序、校等,后期还发展了政治与教育合一的国学、乡学体系。到封建社会,学校体制趋于完备。如唐代已有相当完备的学校体系,京都的儒学有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京都的专门学校有律学、书学、算学、医学、天文学以及音乐学校、工艺学校。地方学校有按行政区划分的府、州、县学和由私人办的乡学。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雅典产生了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以及青年军训团等教育机构。古埃及在中王朝时期产生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

2.有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被统治阶级只能在民间接受家庭教育。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的子弟进入何种学校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奴隶社会重教育的阶级性,非统治阶级的子弟不能或无权入学接受正规的教育。夏、商、西周“学在官府”,限定只招收王太子、王子、诸侯之子、公卿大夫之嫡子入学,乡学也只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六艺”,以培养成国家大大小小的官吏。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专为贵族阶级而设。古埃及的宫廷学校只收王子、王孙和贵族子弟入学。劳动人民只能在劳动过程中,通过长者和师傅的言传身教,接受自然形态的教育。到了封建社会,各国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鲜明的等级性和宗教性。等级性表现为统治阶级子弟也要按家庭出身、父兄官职高低进入不同等级的学校。学校的等级与出仕授官、权利分配紧紧联系在一起。宗教性主要指在西方中世纪时期,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文字、典籍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只物化在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上,而且开始了知识形态的积累并将知识传给下一代。但教育内容重视社会的典章制度,轻视生产知识传授。如古希腊雅典的统治者崇尚文化学习,斯巴达统治者崇尚军事训练古印度实施宗教统治的婆罗门种姓制度,注重神学学习;古代中国一向把儒家经典奉为学生必读教材,“六艺”和“四书”“五经”分别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

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教育一经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两者便由分离走向对立。读书者把脱离劳动作为学习的基本追求,因而倡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劳动者由于生活所迫,失去了进入学校的权利,便与读书无缘。整个古代社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不仅是一种统治阶级倡导的思想和舆论,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上的规定。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奉行棍棒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以读书死、死读书为基本教学方法,这是与当时的社会人才选拔形式直接相关的。不能按时完成学业任务或不听从教师训示者则施以体罚,“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中国古代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地方官学指由地方官府所办的学校,学校经费源于官费。西周时期的“乡学”即地方官学。由封建王朝直接举办和管理,旨在培养各种高级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则是中央官学。中央官学创于汉,盛于唐,衰于清末。与官学并行于民间的教育则为私学。私学起于春秋孔子是私学的创始者。中国的私学伴随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

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社会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决定了教育上的个别施教形式。中国古代孔子的私学和众多的宫学、私塾,其教学形态大都是个别施教,充其量是集体个别施教。至于西方的宫廷学校、职官学校等也是如此。

(二)奴隶社会教育与封建社会教育的差异和特点

虽然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接近,都属于手工操作的小农经济时代,教育特点存在着共性,但是两种教育制度也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如下。

1.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在官府,官师合一,以吏为师。

(2)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www.daowen.com)

(3)学校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4)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5)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6)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甚至相对立。

(2)学校教育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内容偏重人文知识,独尊儒术,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以儒学为国学和精神支柱。

(4)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思辨和死记硬背,棍棒纪律,具有专制性。

(5)教学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6)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中外教育在各阶段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1)夏朝: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古埃及,欧洲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古希腊。

(2)西周以后: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建立官学和乡学。

(3)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是私学的创始人之一;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4)西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设立太学,这是中央官学的开始。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拔。

(5)隋唐时期:隋改革教育,逐步推行科举制度,使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是中央官学的主干。

(6)宋朝: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宋朝书院教育盛行,著名的书院有六个: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

(7)明朝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社会思潮受到极大钳制。

(8)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办学堂。

2.外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1)古印度。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婆罗门(祭祀僧侣)、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农奴和奴隶)四个等级,前三个等级享有受教育权利,第四个等级无受教育权。

(2)古埃及。古埃及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吏为师,以僧为师。

(3)欧洲奴隶社会。欧洲奴隶社会有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这也是古希腊的教育。

①斯巴达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和武士,注重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主要为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教育方法严厉;教育机构以国立为主。

②雅典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商人,注重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灵活;教育机构以私人为主,主要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体操学校三种。

(4)欧洲封建社会。欧洲封建社会(中世纪)出现了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①教会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②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5)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文化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特点是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