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至少有4点:抬高学术起点,培养学术大师,加强国际交流,改造学术生态环境。陈昌贵教授在其研究中提出“现代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短板原理’,指一个由长短不齐的木板圈成的木桶,其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其他的木板再长也没有用。而对于高等教育的学术发展而言,其规律可能正好相反。通过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一种‘超长板效应’,即在合作共同体中的每个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不仅会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甚至会通过合作中的互动,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12]这一理念观点,揭示了国际化合作在推动学术发展方面的内在规律。在实践过程中这方面的经验是很多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制冷专业的迅速崛起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20世纪80年代初,该专业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研究所,全部人员还不到20人,每年全部的科研经费仅60万元,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也不多,每年仅有20篇。改革开放以后,该研究所通过与世界著名的制冷公司开展深度的合作,包括约克公司、福特公司、松下公司和富士通等,所取的成就让人惊叹。目前,该研究汇聚了制冷行业的众多知名专家、教授,人员多达50人,具有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为2/3,其中教授有20多人;该研究所现在已发展成为国内高校知名的制冷教学、研究开发中心,其实力也得到了世界顶级的制冷企业及所在领域的高度认可;科研成果斐然,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就多达140多篇,在国外杂志发表超过40篇,每年用于科研开发的经费就多达700万元以上。这一典型案例表明,国际合作在高校学科建设方面的特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高校院长应当借鉴这些有益的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化的途径,快速推进本学院的学科建设。
有关高等学校发展消极影响,在第一章已有所述及。当前全球化和国际化都是基于国与国之间不均衡的发展状态和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之上的。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社会、机构、群体与个人,借助全球化这一机遇,掌控国际、国内机构与集团等权力机构与资源,制定规则,参与竞争,改变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与影响。相对处于弱势的国家、社会、机构、群体与个人,要么错过机遇,要么被外在的力量所主宰和安排,全球化更大程度上对他们来说是挑战、威胁和危害。在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损不足而补有余,让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人才主要从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由此可见,全球市场上教育进出口贸易的不均衡格局可见一斑。
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管从哪个方面,都存在将本国的教育市场做部分或者有限度的开放,并加入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之中。即使这种教育市场不同于商品市场,却一样具有市场的自由性。这种具有自由性的竞争市场里,不仅有我国的教育主体、教育机构参与,其他国家很多教育组织和机构也蜂拥而入,其中不乏带有以盈利为主的、或者其他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前文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通过人员交流、课程传授、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而实现,并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实现其经济的收益外,还以此来达成其政治上的某些目的。换言之,一些国家以保存其国家教育特色及价值观念为由,所输出的教育内容里渗透着腐蚀输入国的政治价值、文化思想及个人价值的观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存在发展不平衡与不公平的现象。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是各国的自愿选择,其交流方向是双向或者多方的方式,但占有了强大经济优势、资源与知识所有权、高端技术制高点的欧美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而造成人才由“南向北”流动,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的国家,或者从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13]虽然这种状态未来在部分发展国家还将很长时间保持。这无疑会为大量输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中国带来政治方面的风险。陈学飞教授指出,在高等国际化进程中,与人才流向不同,文化影响的发生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施加了影响。“发展”依然是21世纪社会的核心主题,但这个特别的世纪是和平与局部战争并存的年代,人才与能源、资源是世界各国明争暗斗所争夺的稀缺资源。有学者指出,21世纪里拥有人才的国家就拥有发展的制高点。高等教育国际化无疑成为了很多国家争夺人才、实施政治战略的渠道。(www.daowen.com)
高校院长在开展国际化活动过程中把握大局,控制影响,需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正确的判断与分析能力,警惕新殖民主义的侵入,以防社会主义大课堂受西方文化殖民、政治倾向与价值误导的危险。在某些发展国家所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其中一个被“和平演变”最有力的印证。奈特在其开展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化:一项关于高等教育国际维度的全球调查”中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会导致“丧失造成文化与国家认同” 风险,特别是那些民族特色显著、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如中东地区将此风险列为第一风险。[14]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在坚持我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现实环境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选择及吸收有利于建立“和而不同”的包容文化,以此激发和鼓励学生对包括精神和世界知识层在内的社会文化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