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所处地域是影响院长国际化角色的因素之一。受访院长指出,高校所在地域对院长推动国际化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国际化人才吸引造成困难;第二,对吸引国际学生造成困难。广东虽然地处中国的南大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着独特的经济发展优势,但相比北京、上海、香港而言,广东还是具有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经费有限等劣势,对顶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同时,目前广东高校招收的优质学历生并不多,留学生多为语言文化交流学生,约占总数的80%,且多数留学生来自发展中国家,来自发达国家的学生多为中短期的访学学生,甚少学历生。[1]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广州市的高校,在那些位于较偏远的中小城市的高校则更为明显。
上述现象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依据社会学的边缘与中心圈的影响关系,离中心圈越远,受到的关注越少。院长们认为,学校地域是导致高校师资结构国际化、学生构成国际化程度不高的一个原因。Z大学的LM院长在访谈中专门强调,广东所处的不利位置导致国际化资源的获得困难,尤其会对世界拔尖人才的招聘造成困难。政策实施与实践方面,广东高校往往也落后于北京、上海地区的高校。国家新出台的政策通常是由清华、北大和复旦大学最先实施,如“2011”工程,广东高校通常要比这些高校落后若干年。
我认为地域是影响我们推动国际化的一个因素。我们地处南方,在古代是属于南蛮地区。而现在的格局广东也是远离中央及国家的中心,列“北上广”的最后位置。在高端人才招聘上,一般是等上海、北京这些高校筛过之后,才来我们这里。这导致我们很难招聘到世界最顶尖的人才。然后我们这个区域,政策实施也是相对滞后。如国家有很多办法,包括我们提到的“2011”工程,都是北大清华实施一遍之后,我们这里才开始实施。我们大概整个政策上落后10年左右。那么人才的引进,也很明显,比如中科大就有几十个“青千”,我们才不到10个“青千”。这样长期以往发展,我们就落后很多。为什么高端人才不愿来我们广东,不愿意来我们Z大学,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Z大学不是排名很前的大学,只是一所部属高校。第二方面,我们申请到的顶尖课题量不多,这也是长期积累的原因。幸亏广东经济实力比较强,能够弥补因地理位置上不足而带来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面临另外一个竞争上的不利因素,即我们离香港太近,通常能愿意到南方工作的人,香港是他们的首选,甚至还有些愿意去深圳的高校而不愿意到广东其他高校工作,因为他们的待遇都比广州及周边高校要高。(Z大学LM)
广东与香港、澳门毗邻所形成的地域格局也是造成广东院校难以留住高级人才的另外一个因素。从地理与经济的角度来说,地处沿海,与港澳台毗邻的广东,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商贸交往中拥有地域与交通上的便利,这理应是广东高校国际化的有利因素。但广东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尚需要更多的投入与关注,特别是高校国际化实施者、参与者的观念亟待提高。由于香港、澳门和深圳地区的经济较广州或广东其他地区更有挑战性,也将一部分愿意到南方工作的人才吸引过去,这是地域性限制所造成的影响。(www.daowen.com)
有学者(陈昌贵等,2006)曾对广东高校国际化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广东的高校国际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况有所改善,但与浙江、上海和北京等省份和城市相比,广东高校国际化发展略显迟缓,国际化观念更是有待提高。中山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应该是广东高校的最佳代表,但该研究指出,中山大学也是在1998、1999年才开始对国际化交流做较为系统的叙述,且并没有将其列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直到2000年,该大学才开始把“立足广东、面向海外、服务地方、面向全国”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策略。[2]作为广东高校国际化最高水平的大学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大学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近几年,国际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日益凸显。广东各级教育部门及院校都在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并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动和鼓励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广东省教育厅在《2002工作总结和2003工作设想》中曾提出“深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外教引入、招收留学生、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交流与合作等,制定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全面推进我省教育国际化”。[3]另外,广东省教育厅组织了国际化研究专家与学者,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对全省14所高校开展“部分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价”活动,旨在“以评促水平”,全面提高国际化观念与发展层次。[4]
作者在访谈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国际化发展不平衡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普遍现象。沿海地区普遍优于内陆地区,重点高校普遍优于一般院校,本科院校普遍优于高职专科院校,自然学科优于人文学科。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尚处于自生自灭或者求生存的启动阶段。一些地方高校领导和院长认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创办世界高水平大学,是国内一批研究型大学的事情,因此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和发展规划,国际化经常被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心动行不动”的境地。一些院校在人员派出和引进、项目合作的开展上仍然停留在“等、靠、要”的状况,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和争取、整合资源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