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一批批有事业心、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具有敏锐的国际意识,熟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法律等知识,能适应不同文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大量的博学、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乌利希·泰希勒(Ulrich Teichler,2003)曾指出,“国际化已不再是为数不多的顶尖大学的事情。所有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讲都必须国际化。国际化的知识与技能已不再仅仅是未来与国际事务有关专家的任务,如外语学者或区域研究者,而或多或少成为普遍的要求,已进入大多数专业之中”。[62]高等教育国际化,除了我们常说的国际合作(包括例如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联合办学、科研合作、国际学术会议、教育资源共享与援助等等)之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等诸多内涵,而且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不断地扩展。
作为高校社会职能的主要完成者,高校二级学院既是高校内的一级行政组织,同时也是教学、科研单位,是同类学科、专业集群的综合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主要任务靠学院完成。因此,院长作为高校学院的行政长官和权威学者,应当重视在教学改革中添加国际化的元素,成为教学和国际科研合作的策划者。
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无疑是所有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最具体、最重要,且较复杂的环节。在国际化时代,“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课程已不再是附加的价值,而被视为课程质量的一个保证。它是课程得到国家认证及国际认证的一个条件”。[63]院长应当组织全院教师按照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重新审视:如何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国际的维度?课程里应保留哪些体现国家观念的部分?怎样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怎样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怎样对教学绩效进行评价?目前来看,需要在课程中体现国际维度,不仅需要体现有关当前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与知识,更需要强调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学习。因为有关他文化的理解与学习的真正价值在于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与传统的反思,增加对他文化的理解,以在国际环境中培养不偏不倚的态度来看待不同的文化以及解决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更多能够体现多元文化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文化意识、反思能力与理解能力。(www.daowen.com)
与体现他文化的课程设置相比,高校科研活动中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认同与推崇。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化活动的不断深入,科研方面的国际化程度有很多的突破,如国际合作的课题数量、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合作过程中凸显的一些问题也是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如院校内部、院系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参与研究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数和课题研究的深入程度还较为有限。众多的实例说明,参与国际性的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的绝佳机会。为此,学院院长需要进一步动员学院的教师,积极承担国际合作的研究课题,要积极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增加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也要创造机会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其行列,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