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于十四五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西方社会大变革的序幕,不仅提倡和颂扬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对宗教神学、经院哲学和封建传统展开猛烈冲击和尖锐批判。英、法两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0,1789),以其暴雨式的斗争摧毁了当时被认为坚不可摧的封建制度,确立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把这场大变革推到最高峰。蒸汽机的发明所带来的产业革命和与之相伴的科学技术上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生产力,使西方社会仅仅用了五六百年的时间,便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封建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发展历程。
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是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的主要因素。从高等学校的管理来说,出现了以下变化:
一是管理权力的“世俗化”。虽然中世纪欧洲大学是一种“自治”性组织,但组织的管理权力几乎是落入教会的控制之中。随着欧洲近代化进程中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性国家的形成,教会权力与政治权力分离,高等学校的管理主导权也逐渐从教会向世俗权力机构转移。出于对国家的利益考虑,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更加重视,逐渐成为高等学校的举办者,并通过多种渠道介入高等学校的管理。[11]巴黎大学受教会影响甚深,曾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遭受停办,只因当时政府为应付战争前线的军需之急,政府投资创建了巴黎理工学院,以后这所学校培养了拿破仑帝国所有的高级工程师和炮术专家,提供了军队科研机构的全部人才,以及主要的公共建筑工程、要塞堡垒、兵工厂、城市建设、交通道路、造船业和采矿业的主要技术人员,拿破仑曾誉之为“欧洲的骄傲”和“会下金蛋的鸡”,后来建立“帝国大学”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机构,形成了一种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了补偿与法国战败后割地求和而带来的高等教育的损失,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洪堡在1809年创办了柏林大学;1871年普法战争后,基本上结束了封建割据,实现了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高等教育体系,又逐步建立了一批以柏林大学为模式的农、林、医、机械、采矿等学科的工程技术学校。在殖民地时期,美国就有着与欧洲大学不同的传统,欧洲大学当时是由一种自治性行会团体发展起来的,而美国殖民地学院多是为了保持欧洲的文化传统而由殖民地政府投资和捐资而成立起来的,所有的学院都受到公共资金的支持。美国南北战争的第二年,即1862年,为了适应当时美国工农业发展的需要,美国国会为此而颁布了著名的《莫雷尔法案》,以赠拨土地给各州的方式,创办了几十所以“实施自由和实用教育”为宗旨的州立高校,即闻名于世的“赠地学院”。[12]
二是学科结构的人本化和初步科学化。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体系中,神学占统治地位。文艺复兴促使与神学相对的“人学”,即当时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人文学科逐步成为大学的主要课程。16世纪初(1519),莱比锡大学文学系的课表中就列有物理学、普通算术、行星学和光学等课程。1533年以后,牛津大学的主课就改为古典学(即人文学科)、医学和数学等课程,神学逐渐成为和其他学科平等的学科之一。到十八九世纪,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许多自然学科从原来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分化,如天文学中出现了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演化学等学科分支,物理学中出现了光学、电学、磁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等分支。相应地在大学中也逐步出现了学科的分化,各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在大学里纷纷建立起来;同时,出现了一批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的新型高等学校。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强,这些新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学科也逐步取得与传统的古典人文学科相平等的地位,其突出的标志便是大学教学管理上选修制的推行。选修制首先出现在美国。1823年,美国著名政治家、《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并曾任美国总统的托马斯·杰弗逊在创办弗吉尼亚大学初就提出“理想的大学,是让人人都来听他认为可以改进他的思想状态的课程”。[13]弗吉尼亚大学实行选修课程制度,允许学生拥有在选课方面的充分自由。其后,选课制在哈佛大学、布朗大学等高等学校也得到推行。尽管推行初曾阻力重重,但自1860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日益突出,为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和技术员等职业培养人才的课程和培养教师、医生和律师等职业的课程具有同等地位,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选修制即在全美高校中普遍推开,后来又传播到其他国家。(www.daowen.com)
三是管理结构的复杂化。古代高等学校教育机构,一直是培养少数学术精英的“象牙之塔”。从文艺复兴对教会的教育垄断权被打破后,宗教改革引发平民教育,启蒙运动提出平等要求,到后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争取受教育权利以及普及义务教育,近代西方教育民主化思潮逐步形成。这股思潮,推动大学教育逐步走出“象牙之塔”,敞开了面向社会大众之门。这种趋势最早出现在美国高等学校中。1861年美国颁布了著名的《莫雷尔法案》,并据此建立起一批“赠地学院”,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美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发展开拓了通道,倡行者们曾赞颂它“把高等教育带进了千家万户”。当时美国许多高等学校也确实充满着一种高昂的教育民主化激情,如康乃尔大学的创办者埃兹拉·康乃尔提出,要创办一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和选择自由的大学。以后,这种学术下移、面向大众的办学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为强调大学应把为社会服务作为重要职能之一的威斯康星大学的思想和实践。随着高校的办学道路不断拓宽与高校职能的持续发展,高等学校规模也随之而扩展,管理结构也更加趋于复杂化。高校的学科、专业和各种机构日益增多,如威斯康星大学当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州人民”,成立了专门负责技术的普及推广的“公共福利部”,负责接受公众的咨询。此后,随着学科的进一层发展形成具有教学与研究职能的学习,因此而形成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高校的教学、人事、财务的管理活动随着高校的扩展而愈加繁杂,负责各种管理职能的专门化机构逐步在高校组织中建立,高校管理确立起一种具有“纵向权力”与“横向职责”的“科层制”的两种权力并存组织,学院便是这样的组织之一。
学院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但第一个院长却产生于美国殖民学院[14]。在没有院长之前,大部分高校的工作主要由校长负责,另有一位出纳和一位兼职图书管理员来协助校长处理学院的管理。这一前提是当时高校的规模非常小,学生、教师人数很少及院系设置相对单一。第一位院长于1816年哈佛大学医学院诞生。当时,院长的基本职责主要与学生事务有关,招生、维护秩序与纪律、应对学生查询、新学生训导、监督课程及为学生提供食宿等,其职责主要在于减轻及协助校长的管理工作。院长需要就学院行政管理事务方面的工作提交年度报告,并提出政策相关的建议。与早期院长职责相关的另外一个工作是“在学术和专业化日益增长的环境下维护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价值观”。[15]从学生的角度,院长是人生与生活导师的角色,“是第一个对学院里一些不可避免的倾向负责的人,他处理的是人的问题”,同时在必要的时候他需要“友善和仁慈地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院长是那个“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与之倾诉的人,如遇到困难、获得成功时。他还需要向学生传递有关生活体验与社会经验”的人。还有研究表明院长甚至还会为学生支付赌博债务,邀请学生到家里共同分享快乐,并“给学生传达尊重、良知和公正的观念”等等。从上述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院长在学生当中充当了人道主义者及家长看护者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理性的信仰、人类的完美的可能性、自我意识的重要性的认可”。由此有人认为,如果当时的院长角色与行为的重要性得到更多的重视和认可,那么教育组织的形式将会完全不同。[16]概而言之,早期的院长所承担的角色为学生事务管理者、维护人的基本价值观的人道主义者。当然,他还需要承担学生监护人的角色。
院长主要关注学生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一直持续到1890年,即负责学生注册事务的办公室出现之前。在这之后,院长的角色因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在学生事务办公室出现后,院长工作逐渐从学生工作转而关注教学、师资发展等行政、教学与学术管理事务。从早期对院长角色的相关研究中得出,从学生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后,大多数的专业学院的院长,如法学院和医学院,会承担教学与科研的工作。[17]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院院长却是在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还需要负责与学生事务相关的工作。曾有学者(McGrath,1936)对早期美国32所高校院长角色进行了研究,发现院长们所从事的并非单纯的行政管理工作,他们需要承担科研、教学工作,并极力保持他们的学者身份。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大学的功能不断扩大,学院职能也随之发展,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发展成为学院的职责。学院已经成为大学里最基本、最核心的实体组织。这时的院长,在从事着学院的有关教学、合格教师招聘、学院资金募集等等工作外,他们极力保持着他们的学者与教师的身份,在时间和精力上尽量保持平衡。这是院长角色发生的第一次的大变化。院长不再只从事和关注学生的管理事务,转而更多地关注与学院职能执行、学院运转及其发展的相关事务。而院长角色第二次大转变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