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院长角色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成果

高校院长角色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迄今为止尚无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上述定义从国家与院校两个不同的层面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及其动机,认为这一系列的活动是基于两种不同利益而开展。这一界定说明了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丰富内涵与发展,同时拓展了高等教育三大社会职能的说法,强调高等教育应具有国际化的功能。从一般定义看,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服务于知识传播、文化理解、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多个目的。

“国际化”一词在政治科学和国家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并不陌生,已经被沿用了多个世纪。但是,高频率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则仅是20个世纪80年代初的事。1980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理事会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考虑,出版了一本名为《扩展高等教育的国际维度》的书,著名的教育家克拉克·科尔时任该理事会主席,他在该书序言中呼吁将国际化带到教育研究的中心,“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赠地学院观念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即高等教育要国际化。[1]1992年秋天,美国理工学院与部分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并组织“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挑战”的专题研讨会。很多具有远见的学者与校长都在会议上做出了回应,其中MIT校长和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理查德·莱曼明确提出: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高校无法回避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他们还提出将创办“全球性大学”(Global University)作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目标。[2]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迄今为止尚无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有学者则将其定义为一种发展的结果,著名国际化专家奈特(2004)强调其是一种发展过程。最初,国际大学协会(IAU,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对国际化的定义为:“高校国际化是促使跨国界和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3]欧洲国际教育协会则将其定义为“国际化是一个总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更少地趋向于本国,更多地趋向于国际发展”。[4]加拿大国际教育理事会专家小组的定义是“国际化就是一国为成功地参与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做准备的过程”。影响最大和引用最多的是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的定义,即国际化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5]2003年,奈特将国际化概念修订为“国家、部门和院校层面的国际化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的维度融合到中学后教育的目的、功能和办学之中的过程”[6]。上述定义从国家与院校两个不同的层面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及其动机,认为这一系列的活动是基于两种不同利益而开展。这一界定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强调整合(文化的融合),而非取代;强调三个维度,即国际化的维度、跨文化的维度和全球视野的维度。这一界定说明了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丰富内涵与发展,同时拓展了高等教育三大社会职能的说法,强调高等教育应具有国际化的功能。它强调一个国家或机构在回应社会、经济和劳动市场的全球化挑战而采取的相应政策与措施,同时反映出一个国家自身的特性。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差异首先体现在概念的界定方式上。社会科学的概念难以用精准、严格的方法做出说明。因为概念的意义建构通常取决于研究者个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表达语言和解释原则,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不同阶段,对同一社会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7]也许某一概念或者观点在当时看来是符合逻辑、具有合理性的,但从全面、发展和辩证的角度分析,它又体现出研究者个体角色、研究时间和情境等方面的众多局限性。因此,人们难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个概念做出“明确、公认而严格”的定义,转而选择在诸多不同中发现和找到其共通之处,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分析与讨论得以在有一个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一般定义与特殊内涵。一般定义可以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与讨论高等教育国际化于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其特殊内涵则基于实践活动中来的角度来看待高等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在逻辑与情境作用。(www.daowen.com)

从一般定义看,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服务于知识传播、文化理解、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多个目的。知识普遍性是高校国际化发展最主要内在动力,政治、经济、文化则是推动这一活动的的外在动力。在上述众多力量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内部国际性特质则通过各要素的活动不断地显现出来。[8]从其特殊内涵的角度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应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培养具有宽阔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21世纪的中国不再是那个闭关锁国、远离世界发展中心的国度,现今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文化与科技的中心,“和平、合作与发展”是中国的发展核心主题,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是新中国作为地球村一员的神圣使命。

“闭关锁国”或者“闭门造车”不是现代国家发展的模式,更不是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因此,为求得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主动应对全球化对教育产生的重大挑战。一方面,在人员交流与互访、科研合作之中,我国不仅能学习到世界先进的知识与技术,还可以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并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与课程设置,使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学术大师、国际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化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实力与世界影响力的过程,借此机会让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来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中国来工作,更多的学生来中国的大学留学,构建国际化的高度教育体系。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民族文化承传与本土文化创新的一个过程,也是理解与消除不同文化隔阂的一个过程,在文化多元、观点碰撞的过程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必能为我国的发展带来新的平衡与创新。[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