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提高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创造多功能、有活力、宜居的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管理者和理论界关注的问题。作为新兴学科的城市管理学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取得长足进步,先后出现了很多理论,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六种理论。
1.生态城市管理理论
生态思想早在城市出现之初就已有所体现,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环境问题,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发表的著名论文《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是城市生态思想的奠基之作;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人与生物圈”(MBA)计划,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居住区的项目,指出城市是个以人类为活动中心的人类生态系统。此后,城市生态学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纵观城市生态学的各种理论,其基本思想都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的机理与方法,探讨其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并将研究结果反作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中。
城市生态思想所体现的生态学原理有如下几个:①生态位原理。城市生态是指城市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类条件的完备程度,人们总是会选择那些生态位较高的城市,人的这种行为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②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③食物链(网)原理。城市资源的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延伸等方面都可以运用这一原理。同时,该原理更重要的启示是: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承担自身对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④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⑤环境承载能力原理。
基于城市生态思想的城市管理理论也是循着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发展的,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将整个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通过协调和疏导维持经济、社会、自然这三个亚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稳定状态,支持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
2.新城市主义管理理论
20世纪60到80年代,伴随着美国大城市人口大批向郊区迁移,城市空心化日益严重,西方学者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的新思想。新城市主义的特点在于强调传统、邻里感、社区性、场所精神、全面、整体、有机、持续发展,主张恢复城市人文价值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设计观念。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新城市主义和当今最富魅力的“生态城市”具有殊途同归的内在一致性。
尽管新城市主义的本质是城市规划理论,但它对城市管理工作同样有着重要启示。基于新城市主义的城市管理思想强调在城市管理中要体现对人的尊重,注重人的感受,重视培养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性,提升城市对人的吸引力,通过对人的聚集与合理配置来保持城市的发展活力。这种管理思想一方面实现了城市环境对人的关怀,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城市本身的魅力。
3.城市营销理论
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西方国家的一些城市在近一二十年来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城市财政、大量的失业、收入下降、投资减少等经济困境。针对这些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科特勒等人系统地提出了“城市营销”的理论,使之正式独立成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营销的思想强调的是通过对城市有形、无形资产的整合来满足居民、旅游者和投资者的需要,从而产生价值。在这一理念基础上,城市营销将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以及依附于城市本身的某种品质、意象、文化视为“产品”,并对这些“产品”进行形象和服务组合设计。其营销对象是市民来访者、现有和潜在的未来投资者以及外部竞争的都市;其目的是引进产业、居民,留住原有产业和鼓励原有产业的扩张。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通过引进投资来加强其活力,通过引进企业和居民来降低城市公共物品的平均成本。
基于城市营销思想的城市管理就是要将城市可提供给营销对象满足感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加以包装整合,以营销的思想促进旅游业、吸引投资、扩大原有产业,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继而促进城市的发展。但是由于城市营销本身属于营销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与所有营销行为的目的是相同的,即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城市作为一个承载着多种功能的社会经济单元,对它的管理固然要考虑经济效益,但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各项功能和价值的实现。(www.daowen.com)
4.经营城市理论
经营城市这一理念是在我国诞生的,大连市于1993年率先提出了要经营城市。1998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研讨会上,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汪道涵明确指出,今后城市现代化建设要走经营城市的新路,经营城市的概念首次在公开的会议上被正式提出。这一思想在近十年发展中获得了理论界和城市管理者的逐步熟悉和认同。
学术界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对经营城市的准确定义,一般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种是将经营企业的观念移植到城市中来,通过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将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加以整合包装,作为产品来经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观点其实与城市营销的思想差别不大。另一种观点是强调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实现对城市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城市竞争力并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种观点认为经营城市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建设的投资主体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多元化,即放弃由政府大包大揽的行为,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管理城市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
总的来讲,经营城市就是要转变政府观念,将政府角色由事必躬亲的参与者转换为场外的管理者和守护者,明确对城市功能和区域角色的战略定位,通过市场手段引导城市资源的集聚、整合与有效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实现城市价值。目前在我国已有几十个城市提出了以经营城市的思想来发展城市,其中不乏实践成功者,由此可见基于经营城市的城市管理思想对于促进城市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5.城市竞争力理论
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该领域的研究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城市竞争力反映的是城市在科学的制度安排下集聚、整合自身及外界资源,把握区域经济定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能力。对城市竞争力内涵的阐释不尽相同,倪鹏飞、宁越敏等学者主要从资源吸引、利用的角度来评价城市竞争力,姚士谋等则着眼于城市为居民提供的生活质量,其他诸如财富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观点也都对后续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性。
城市竞争力理论下的城市管理就是将提升城市竞争力作为管理工作的任务,在分析明确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实力、城市能力、城市活力、城市潜力和城市魅力五个方面的发展来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实际管理工作者而言,城市竞争力这一系统概念为管理工作提供了引导性作用,其较为明确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也提高了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
6.数字城市理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城市理论便应运而生。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公开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城市的概念,之后人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并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实践而进一步发展。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PC技术(遥感UC、全球定位系统ATC、地理信息系统ABC)、遥测、仿真等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本质上讲,数字城市属于一种技术手段,它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套崭新的解决方案,以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使城市管理决策效率大大提高,以通畅的信息流动路径使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基于数字城市的城市管理较以往的方式提高了效率,但是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的内容上,更多地停留在技术理性层面上,如果能够与其他城市管理理论思想结合起来,则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