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成高铁
1)路线概况
西成高铁是连接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的高速铁路,是2016年修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是中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项目于 2012年10月27日正式开工,2017年12月6日全线正式通车运行。项目全长658 km,设22个车站,设计的最高速度为250 km/h。
2)敏感目标及敏感问题
作为首条穿越秦岭山脉的高铁,西成高铁沿途经过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菜子坪大熊猫走廊带等多个生态敏感区。项目沿线分布着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大鲵、大灵猫、黑斑侧褶蛙和羚牛等国家、地方保护动物,还分布有红豆杉、太白红杉、秦岭冷杉、银杏、连香树、大果青杄、鹅掌楸、香果树、杜仲、山白树、金钱槭、庙台槭、白辛树、银鹊树、延龄草、天麻、喜树、水杉、巴山榧等重点保护植物。项目区域敏感因素众多,生态环境敏感程度非常高。
3)保护措施
(1)选址选线
设计单位与环评工作者在现状调查和影响预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自然生态与环境空间特点,以及不同敏感点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遵循“人-水-生态-环境-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原则,对路线走向、通过方式等进行了比选,采用了诸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秦岭段,项目路线选择了对秦岭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线路方案:避开秦岭山区集中、连片、整体性较强且等级较高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以深埋隧道及高架桥梁形式分别穿越菜子坪大熊猫走廊带、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以特大桥形式跨越朱鹮国家级保护区湑水河段。
西成高铁线路在秦岭山区的桥隧比例高达93%,相较越岭线路,虽增加了投资但有效减少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西成秦岭隧道群从秦岭北麓清凉山隧道开始,到秦岭南麓赵家岭隧道,110 km 几乎绵延地下 800~1 000 m,避免了对保护区群的切割,最大限度保持了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秦岭生物的“原生态”,大大减少了高铁建设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秦岭整体生态功能的影响。
(2)环保宣传
西成高铁沿线敏感目标众多,建设单位采用多种途径开展环保宣传,如在陕西洋县,建设单位与当地联合成立高铁宣传队,组成一个“挎着小背包、打着小彩旗、骑着电动车”的队伍,“入村有宣传车,入户有小喇叭”,以当地居民熟悉的乡音在陕西洋县沿线宣讲高铁安全——“爱铁路、保安全,列车过、不击打,铁路民警提醒您,严禁在高铁线路周边玩耍……”,让当地居民充分熟悉高铁安全常识和环境保护要求。这种利用碎片化收听、广播式宣传不断强化沿线群众的安全理念的方式,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安全施工与生态保护
不仅选址选线方面十分谨慎,西成高铁建设者们对涉及生态环保的各种设计细节都非常重视,在设计期、施工期、运行期均优先考虑绿色环保措施,力求留住当地绿水青山原貌,构建和谐自然环境。
高铁项目施工期常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如穿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地表河流路段采用的钢板桩围堰施工、废渣清运等。除此之外,西成高铁建设者还高度重视工程安全工作,在施工建设之前充分做好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水文地质勘查及环境风险防范等工作,以确保施工中不出现严重事故。
在铁路运行期,除了常规的水土保持等措施之外,铁路沿线还利用可视化对讲、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等高科技,在每个重点区段都安装了天网监控,辖区每个岗亭都配备了对讲仪,并精准定位每名岗亭巡防辅警巡查的GPS轨迹,起到了全方位的监督、保护的作用。建设单位还在秦岭隧道群两侧和高架桥上安装数十台红外相机全天候监测周边野生动物的活动频率、数量等情况。通过分析项目建成至今的监测结果,可以判断沿线野生动物基本适应现有铁路环境,项目整体建设对秦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
西成高铁对朱鹮的保护措施是高铁鸟类保护的成功案例。由于线路无法绕避朱鹮保护区,而一旦朱鹮撞上高铁后,不但会造成朱鹮的死亡,也会对高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此,建设者精心设计了朱鹮保护措施,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鸟类而设计的长达16 km的特制大规模防护网。这种鸟类保护网由细密的蓝色金属网构成,方便朱鹮识别,并且网孔大小也是经过充分论证,朱鹮即使误撞也能轻松挣脱而不至于被卡住。同时还有 25 台红外相机、28 台高清超宽动态网络摄像机,全天候持续监测。从铁路运行至今,还没有发生过一例朱鹮撞网的事件,充分证明了设计的有效性。
2.贵南高铁
1)路线概况
贵阳至南宁铁路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北起贵阳,向南经龙里、都匀、独山、荔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金城江、都安、马山、武鸣等地,止于南宁市,正线长度482.332 km,速度目标值为 350 km/h。项目2017年年底开工建设,预计在2022年年底通车运营。
2)敏感目标及敏感问题
贵南高铁工程沿线分布有自然保护区9处、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风景名胜区7处、森林公园9处、地质公园1处、国家湿地公园4处。线路在选线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避让各类生态敏感区,但由于敏感区的分布范围、地质、工程技术、经济据点分布等原因,工程难以避让所有的生态敏感区。最终推荐线路穿越了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都匀清水江国家湿地公园、荔波黄江河湿地公园、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荔波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都安澄江河国家湿地公园6处生态敏感区。
贵南高铁沿线生态敏感程度非常高。以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该敏感区内有典型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和原始森林植被,至今保存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是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宝地,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3)保护措施(www.daowen.com)
(1)选址、选线优化
贵南高铁项目路线长,部分路段经过区域地质条件特殊,敏感区分布众多,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建设标准、施工难易程度、工程安全、环境保护要求等条件下,对穿越特殊路段的方案进行综合比选,如表9-2所示。
表9-2 设计期的方案比选
续表
注:摘自《新建铁路贵阳至南宁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绕避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是最优方案,故该项目在线路安全的基础上,贵阳枢纽动车所、贵定南至都匀东段选线时均选择了避开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等敏感点,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
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限制,部分路段无法绕避敏感区,如基长至环江段、都安站附近线路,均无法绕避世界遗产地或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点。建设单位进行了线路局部方案和布设形式优化,最终选择工程条件可行、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方案。比如,荔波段设计中充分采纳了环保建议,将捞村车站选址外移出自然遗产地范围,较好地体现了环保选线的理念和要求。
(2)开展环保宣传
项目区域涉及龙架山森林公园、都匀清水江国家湿地公园、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都安澄江河国家湿地公园、荔波黄江河国家湿地公园、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敏感点众多且敏感程度高,在高铁施工、运行过程中,对施工人员、过往旅客开展环保宣传是非常重要的。
在施工人员入驻工地之前进行法制培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乱砍滥伐和捕猎野生动物,加大对乱捕滥杀野生动物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加强野生珍稀保护植物、动物的科普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识别处置能力。在施工营地周边建立临时宣传牌,实施环境监理,切实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
同时,在高铁运行期间,切实加强对来往旅客的环保宣传,严格监测生物入侵品种携带进站并随客车运行散落撒播。
(3)安全施工与生态保护
铁路工程对植物、陆生动物、水生生物的保护均采用“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具体根据区域特征、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区域、不同时期(如设计期、施工期、运行期),采取不同处置措施(如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等。
贵南高铁以桥梁、隧道等形式穿越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施工人员生活营地、搅拌站、预制件加工工地、取弃土(渣)场、采石料场等临时工程,施工便道尽可能利用永久性占地范围和现有道路,减少生态破坏。
施工期和运行期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面积,及时清运施工废物,尽量保护周围植被,强化生态、文明施工。施工期避开鱼类等动物的繁殖季节,即避免在 3—5 月份进行涉水桥墩施工。
对于设于敏感区的涉水桥梁,水中墩采用钢板桩围堰施工,减少对水体的扰动;钻孔泥浆抽升至敏感区外沉淀处理,出渣干化后运至弃渣场;施工中及时清理河岸两侧的表土及桥梁挖基弃渣,及时运至弃渣场并采取挡渣墙、截排水沟等工程措施及植物措施防护,防止水土流失。桥梁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围堰,清除水中的杂物,保证水流畅通。桥梁施工时,应及时清理桥梁弃渣,并运至弃渣场,设置拦渣措施防护,避免弃渣进入水体。桥梁施工废水处理后回用,不得排入水源保护区内。水源保护区附近的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采用旱厕或化粪池收集后用于当地农灌,不得排入水源保护区。
对位于敏感区的隧道,采用“早进晚出”的施工方式,对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进行合理优化,植被恢复时应尽量采用当地原生物种,并充分考虑环保措施多方面的优化。
贵南高铁项目位于广西、贵州境内,而该区域是碳酸盐分布广泛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相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 130 万平方千米,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7,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分布最广,碳酸盐岩石的分布面积占这些地区总面积的 50% 以上。由于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分布广泛,经构造运动抬升到较高的位置,并发生许多断层、裂隙和节理,在低纬湿热气候条件下,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着灰岩裂隙不断地进行溶蚀,形成山奇水秀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如画的峰林,深邃曲折的溶洞,时隐时现的暗河和天生桥随处可见。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及,堪称喀斯特地貌完美典型的自然博物馆。贵南高铁项目沿线旅游景点众多,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也分布于该区域。但特殊的地质条件,也为线路施工带来很多困难,引发风险事故的可能性很大。
2018年6月 10日,贵南高铁施工过程中,在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朝阳隧道辅助坑道出口平导距洞口 1 893 m 处掌子面(K170+674)突发瞬时巨量涌水突泥,现场隧道口大量涌水似洪水涌出,部分乡镇农田被淹,造成2名施工人员当场死亡,1名施工人员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这次事故为复杂区域的高铁建设敲响了警钟,选址选线以及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和植被保护要求,减少安全事故和生态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