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亚洲最长高铁隧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亚洲最长高铁隧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郑万高铁特长隧道 11 座,其中小三峡隧道全长18.954 km,是目前亚洲在建、已建速度350 km/h单洞双线最长高铁隧道。隧道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包括对植物、动物、非生物环境的破坏,以及对景观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等。隧道工程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拟建区域地质、地形、景观等产生破坏。

亚洲最长高铁隧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隧道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隧道在高速线路上也大量地出现。我国高速铁路线路中(尤其是西部山区)隧道座数多,隧线比例大,超过 10 km 的特长隧道比例也逐渐增大。如郑万高铁特长隧道 11 座,其中小三峡隧道全长18.954 km,是目前亚洲在建、已建速度350 km/h单洞双线最长高铁隧道。西成高铁是我国首条横穿秦岭山脉的高铁,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超过 10 km 的特长隧道有 7 座,形成了长达 126 km 的超级隧道群,其中全长16 km的天华山隧道是目前亚洲投入运营的最长的高铁单洞双线隧道。

高速线路上对隧道质量的要求很高。高速铁路隧道与普通铁路隧道最大的区别就是当列车以高速通过隧道时,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对行车、旅客舒适度等不利影响十分明显,同时对防排水标准、防灾救援和耐久性等方面也有较高要求。

隧道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包括对植物动物、非生物环境的破坏,以及对景观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等。

1.对植被的影响

隧道建设对植被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洞口、施工便道、弃土(渣)场的施工作业等。施工建设将直接造成生物量减少,隧道洞口、施工场地周边如分布有狭域种、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可能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隧道涌水影响地下水水位,可能引起区域地下水流场的变化,进而可能产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隧道涌水会影响地表植被的生长,根据一般山体隧道施工经验,影响半径可能会大于 50 m。在未采取任何止水措施的条件下,隧道贯通后,由于隧道在山体内部与外部形成了一个连通的空腔,会出现水位临空面,增大水头差,可能改变评价区域内地下水流动的方向。而地下水流向改变后,以该地下水为水源的植被的生存将遭到破坏,可能导致植物因为缺水枯死,对生态环境不利。另外,如该地下水属于附近居民的饮用水源,隧道建设会对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产生影响。但以上不利影响可以在采取有针对性的环保措施后得到有效减缓。根据《新建赣州至深圳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在采取了充分的止水措施后,山顶的疏干范围会得到有效控制,山体内部分水岭也很快将得到恢复,地下水渗流场可快速地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

隧道贯通的影响范围会随着贯通时间的效用而减少,其余位置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程度随着距离隧道开挖位置的增大而减少。根据相关资料,隧道贯通 270天后,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范围仅局限于隧道周边,地下水流场基本与自然条件下的运动规律接近。

在隧道出入口由于工程埋深浅,施工可能会对洞口施工区域附近的植被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坏,但总体来讲,其影响范围较小,影响时间较短,影响程度较轻,施工结束后通过生态补偿,局部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恢复。(www.daowen.com)

2.对动物的影响

隧道施工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爆破产生的噪声对动物的惊吓、振动和扬尘等对动物的栖息地产生干扰等,从而间接影响动物的生存与繁殖。但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如果采用越岭方式设置路基通过,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的新增占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影响。因此,相对而言,隧道方案产生的生态破坏较越岭方案小。

运行期隧道的影响主要是隧道灯光对动物的干扰,但范围较小,影响相对有限。

3.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

隧道施工排水含有大量泥沙,若直接排放容易污染水体,引起受纳沟渠淤积,对沿线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若隧道周围为山河冲沟,而下游区域以农田为主时,施工高浊度含泥废水直接排放,有可能淤塞周围农田,造成泥浆覆盖表土,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另外,隧道施工排水如直接排入附近冲沟,将引起水体SS增加,污染水质,淤积河道,妨碍行洪。

隧道工程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拟建区域地质、地形、景观等产生破坏。但从其他角度分析,山区铁路如采用越岭方案,对地形的破坏将比隧道工程更大,同时由于大规模的开挖和填筑,造成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更大,另外对景观的影响也较隧道工程更为突出。因此,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隧道工程较路基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