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要求线路尽量顺直,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标准也随着速度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最小曲线半径和线间距都在不断增大。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 20‰,困难条件下,经技术和经济比较,不应大于 30‰。对于速度 350 km/h的高速铁路,正线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推荐值为8 000~10 000 m,曲线半径一般情况最小为 7 000 m,困难情况下有砟轨道为 6 000 m,无砟轨道为 5 500 m。这一技术条件限制了线路的走向变化,使位于特殊区域的线路更加难以绕避生态功能区划中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可能会穿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从而对敏感目标产生影响。
高铁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包括分析高铁建设是否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要求,以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目标的相关规划,分析项目建设是否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产生影响、对风景名胜区景观视觉产生冲击,是否会破坏地质遗迹、森林公园、重要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目标的使用功能,高铁建设与运行是否会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等内容。
1.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分析
要分析评价高铁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需要判断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生态功能区划,预测项目建设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是否属于可接受范围。
我国根据生态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地形差异、土地利用的组合,划分生态功能区,包括3大类、9个类型和242个生态功能区,确定了6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也制定了当地的生态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确定了开发保护范围、目标和要求。
在确定拟建高铁项目路线走向与了解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之后,分析区域主要生态功能及保护要求,可以判断项目建设与生态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以盐城至南通铁路工程为例,根据江苏省生态功能区划,盐城至南通铁路工程所在区域位于“Ⅰ2淮河下游平原农业与湿地生态亚区”“Ⅱ1沿江平原丘岗城市与农业生态亚区”,所在区域为平原,地势平坦,植被类型以人工栽培植被为主,是江苏省重要的农业基地,区域的主要生态功能为农业生产。高铁建设的新增占地会影响当地的土地利用,特别是减少农业产出。因此,该项目在江苏段的生态保护要求之一是合理设计线路,加强对农田资源的保护,减少工程用地数量,同时避免因占地对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破坏和对河道的阻断,并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保证沿线评价范围内区域水肥条件不因该工程建设而降低。
整体而言,高铁项目的建设行为,必须符合当地生态功能定位,合理设置路线走向,绕避禁止开发区域,合理避让限制开发地段,合理规划取弃土(渣)场、梁场、板场等临时工程的位置和规模,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避免加剧当地生态环境问题。
2.生态保护红线
2016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9 部委印发《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6〕1162号),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设定并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并与空间开发保护管理相衔接,实行最严格的管控和保护措施。推动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为此,全国各省市为保护生态环境,陆续制定出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方案,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区,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石漠化极敏感区等各类保护地纳入生态红线,禁止或者限制各类开发项目进入生态保护红线。
而高铁项目的施工运行,将直接加剧项目区域水土流失、土地利用性质改变、植被面积减少、动物栖息地丧失等不良生态环境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环境。因此,在选择路线方案时,必须符合当地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www.daowen.com)
3.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
高铁项目由于“长、高、多、杂”的特点,穿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敏感目标的可能性很大。
根据自然保护区要求,高铁建设如果确实不能绕避自然保护区时,不能穿越核心区和缓冲区,只能在实验区内实施建设活动,且必须符合保护区规划。穿越自然保护区的高铁项目,如果拟建区域在保护目标的活动范围(如受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迁移路线)时,高铁施工产生的噪声、扬尘、占地等行为将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造成植被破坏,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运行期由于线路的阻隔,两侧动物交流困难,进一步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存。
高铁建设施工时,如果将取弃土(渣)场、施工便道、采石料场、梁场、板场、施工营地等临时设施设置在风景名胜区内,将破坏景区植被、地形地貌,并且进一步破坏原有自然景观特色。高铁项目建成后,将会以狭长的线形方式通过路线区域,使原有的景观割裂开来,破坏原有景观的完整性。高铁项目中的桥梁、隧道洞口设计若不符合风景名胜区景区特色,会破坏当地景观,降低景区的形象。风景名胜区内的施工活动,会产生废水、噪声、振动、大气污染,并很容易诱发水土流失现象,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会影响环境质量,破坏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
高铁项目在跨越水体时,在涉水桥墩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 SS、石油类污染等,从而破坏水质,影响饮用水安全。因此,跨河桥梁的涉水桥墩选址应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并且施工中采用保护措施,以免对水源造成污染。
湿地是野生动物重要的栖息地,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高铁项目如在湿地内修建路基,会采用填埋、排干湿地等方式破坏湿地,改变湿地用途;施工场地、采石料场、取弃土(渣)场等临时设施如设置在湿地,除了破坏湿地功能外,会产生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生活垃圾等污染湿地。而且随着施工人员的进入,可能会有采挖野生植物、猎捕野生动物、私自引进外来物种等破坏行为。
高铁项目如不能避开森林公园,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植被损失、水土流失、景观破坏等不良影响。临时工程若设置在森林公园内,同样会产生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等各种污染,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
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高铁项目若在地质公园内施工,将会破坏地质遗迹的原有风貌,特别是在地质公园内采石、取土、弃土等行为,可能会破坏地质遗迹的完整性。
荒野地是指基本以自然力作用为主且尚未被人类活动显著改变的土地,即没有永久性居住区或道路、未强度垦耕或连续放牧的土地,是人类尚未完全占领的野生生物生境,是野生生物得以生存的主要避难所。但是土地的占用和铁路穿越的分割作用,会减少荒野地的面积,破坏荒野地的价值。
高铁项目的线路长,很容易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在其施工期和运行期,施工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以及列车运行时的噪声和振动的影响,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