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虽然为武夷岩茶提供了优厚的自然种植条件,但是为了武夷山的整个生态系统以及茶产业和武夷岩茶文化的长远发展,修复武夷伤害的行动势在必行。防止随意开辟茶园,防止水土流失,成了当前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山、水、田的综合治理。
首先,要对武夷山茶园进行一次普查,根据茶园所处的位置及风景区景观要求对风景区内茶园实施退、控、改三种改造措施,即旅游线路两旁及景点周围退茶还林,保证景观质量。武夷山主景区内五个景区采用控制茶园的方式,逐步退茶还林、还草;在其余区域不影响景观的地段可采取茶园套种阔叶林的方式,以尽量减少种茶与景区绿化的矛盾。
山脊上和陡坡上的茶地不仅影响景观,且对林地植被的破坏十分严重,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在山脊上和陡坡上的茶地进行封山保护。对于一时无法停止耕种地应将其梯度化,以减少水土流失。在一些缓坡处清除茶苗后,适当种植一些阔叶树种或先锋树种,如青冈、米楮、柃木、黄楠、木荷、马尾松等,来保持水土。其次,师法自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茶园培育。老茶园的科学培育方法应用历史悠久,不仅保护了土壤层和植被,且茶叶品质优良,应总结老茶园科学培育技术进行应用,如实行等高种植、因地制宜修筑各种梯田,开设隔离沟、截水沟以及间作绿肥等,但最重要的是茶园行间铺草。有效保护景区内的植被,解决茶园垦复与景区植被保护的矛盾。同时,着力改变茶园经营方式,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和无毒、低毒农药,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影响,进而减少对九曲溪水源的污染。
武夷山老茶园(www.daowen.com)
再次,要培育茶园良好植被和优化种植结构。目前茶园植被差异性较大,种植结构也不尽合理,影响了茶园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抗御灾害的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配置利用共生资源,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大力推广茶、草、树并存的生态环保型种植技术,保持水土良性循环,互为利用,共生共存,达到茶茂、草青、树绿的效果,促进和谐发展。培植茶园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推广矮化草种,适宜茶园种植的草种有百喜草、平托花生、圆叶决明等,要在茶园梯壁、土埂和边坡上大力推广种植这3种草类,提高茶园植被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茶园耕除作业,宜用人工除草和刀割劈草法,有利于植物的循环再生,有利于保护茶园植被和固土护壁、护坡,提高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构建茶园防范水土流失的体系。导致茶园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山洪暴发,引起地表径流和泥石流,造成表土和泥沙倾泻俱下,使茶树露根和茶园伤痕累累,严重影响了茶树的正常生长和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水土流失还会带走大量的土壤有机质,致土壤肥力急剧退化,生物链被破坏,造成减产减收。因此,要加快构建茶园防洪减灾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如建设茶园节流排涝设施,挖鱼鳞坑、竹节沟、防洪沟、蓄水池等,发挥截留、疏导和排水的作用,减轻山洪侵蚀土壤程度。
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还要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对茶园周边的林木、内在植被、动物等都要加以保护好,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和均衡发展。做好武夷山的茶树种植工作,不仅可以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而且可以促使武夷岩茶茶叶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也对整个生态系统起了保护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