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元代官服与常服:品级区分与统治观念

元代官服与常服:品级区分与统治观念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元代百官公服沿用宋制,采用紫、绯、绿三种服色。以花卉图案品种不同、大小不同表示品级不同,这一点吸取了金代官服的特点。元代官吏穿礼服时,一律戴漆纱展角幞头。它是元代内庭大宴的服饰。元代常服还有比甲、宝里、比肩、辫线袄。高官服装多用色彩鲜丽的织金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级高低。这些禁令鲜明地区分官民界限、种族界限,充分地表明了元代当权者的统治观念。

元代官服与常服:品级区分与统治观念

蒙古族长期以来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戴帽。他们的皮帽、皮袄、皮靴,多用貂鼠、羊皮制成。皮袄通常为右衽、方领。元灭南宋之后,等级森严,全国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许多部门及地方官多由蒙古贵族充任,各种副职由色目人担当。由于等级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服饰上自然会有所反映。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最差。公元 1314 年元朝制定服色等第,禁限很严,“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违反的人,当官的解职,平民则挨 57 闷棍。但蒙古人和充当怯薛(宿卫军)的诸色人不在禁限之列。

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用漆纱制成,冕上覆 ,青表朱里。 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 的前后各有十二旒, 的左右系黈纩二,冠的周围,珠云龙网结, 上横天河带,左右至地。这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对古代君王冕冠加以适当改造。衮龙服,是用青罗制成的,饰有日、月、星等图案。这和唐、宋衮服比较起来,略有简化。裳是用绯罗制成的,其状如裙,饰有纹绣,共 16 行,每行绣有藻、粉米等图形。中单,是祭服、朝服的内衣,以白纱制成,大红边饰。

皇帝的衣料,色彩鲜明,除了华丽的纳石失(在纱、罗、绫上加金的织金锦),还有外来的细毛织物紫貂、银貂、白狐、玄狐等皮毛。元代丝织多为缕金织物,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

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舄。这和宋代皇太子衮服相近,都为“白珠九旒”,宋代的“青衣红裳”,元代改为“青衣朱裳”。

元代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装饰宝石为荣。据说,大德年间(1297—1307),一块嵌在皇冠顶上重一两二钱的红宝石,估价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钞 14 万锭。特别名贵的皇冠钹笠冠上加金嵌玉,并饰有稀有的大粒珍珠。这是以往皇冠上未见过的。

元代百官公服沿用宋制,采用紫、绯、绿三种服色。但款式有创意,最大特点是官服上绣有不同花卉图案:一品至五品同为紫衣,一品饰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饰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径二寸,无枝叶;四品、五品小杂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同为绯色,皆饰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九品同为绿色,素而无纹(《元史·舆服一》)。以花卉图案品种不同、大小不同表示品级不同,这一点吸取了金代官服的特点。元代官吏穿礼服时,一律戴漆纱展角幞头。这点与宋代官吏装束一样。可以说,他们头饰似宋,服饰似金。

从皇帝到百官都穿质孙衣。它是元代内庭大宴的服饰。冬夏的服装各不相同。天子质孙衣,冬服有十几种,穿衣戴帽各有一套。例如,穿纳石失(金锦)、怯绵里(剪茸),要戴金锦暖帽;穿大红、桃红、紫蓝、绿宝里(服上有襕者),要戴七宝重顶冠;穿红、黄、粉皮服,要戴红金答子暖帽,等等。夏服也有十几种,也是衣冠配套。例如,穿答纳都纳石失(在金锦上缀大珠),要戴宝顶金凤钹笠;穿速不都纳石失(在金锦上缀小珠),要戴珠子卷云冠,等等。从冬夏装束服色上看,冬季的浓重,夏季的浅淡,讲究整体配合,要求圣洁不凡。(www.daowen.com)

百官的质孙衣,冬服 9 种,夏服 14 种。

元代统治者每年要举行 13 次大朝会。每逢此时,帝王、大臣、亲信穿同一色的质孙衣在大殿前用金杯按爵位、亲疏、辈分频频祝酒,气氛热烈,场面壮观。忽必烈在万寿日则穿上金光耀眼、华丽无比的长袍,赐给 2000 名贵族和武官同样颜色和款式的衣服,赐给亲近贵族的礼服装饰着闪闪发光的宝石和珍珠。他还要选出很多男爵,赏给他们每人 13 套衣服,每套一种颜色,服上都嵌有珠宝。可见,当时的帝王为了笼络官吏是何等的挥金如土。

元代常服还有比甲、宝里、比肩、辫线袄。比甲,原是蒙古族的衣服,流行于元代。它无领、无袖,前短及腰,后长如袍,用襻结系,适合骑射。宝里,是一种有襕的袍服。比肩,也叫“襻子答忽”,交领或圆领,右衽,半袖,长至足,腰上有褶,有襕或无襕,用锦帛或毛皮制成。辫线袄,是一种长袍,盘领,窄袖,腰作辫线细褶,用红紫帛捻成线,横腰间,又称腰线袄子。

元代衣着用料,质量相差悬殊。高官服装多用色彩鲜丽的织金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级高低。贵族男子夏季礼服不可缺笠,质地、造型、装饰都追求华美。但官府对平民却加以种种限制。至元二十一年(1284)发布禁令:凡是乐人、娼妓、卖酒的、当差的,都“不许穿好颜色衣”。元贞元年(1295)发布禁令:平民百姓不能用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合、鸡冠紫、栀子红、胭脂红六种颜色,只能穿本色或暗色麻、棉、葛布或粗绢绵绸。仁宗于延祐元年(1314)发诏书定服色等差:“比年以来,所在士民,靡丽相尚,尊卑混淆,僭礼费财,朕所不取。贵贱有章,益明国制,俭奢中节,可阜民财。”(《元史·舆服一》)可见,重申服色等差,就是为了强化等级差别,不准官民混淆(蒙古人不在禁限)。诏书规定,“职官除龙凤文外,一品、二品服浑金花,三品服金答子,四品、五品服云袖带襕,六品、七品服六花,八品、九品服四花”。“庶人不得服赭黄,惟许服暗花纻丝?绫罗毛毳,帽笠不许饰用金玉,靴不得裁制花样。”诏书还指出汉人、高丽人、南人等投充番直宿卫者并在禁限(《元史·舆服一》)。

这些禁令鲜明地区分官民界限、种族界限,充分地表明了元代当权者的统治观念。统治者总把他们的特定服饰视为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标志,以此炫耀自己。

元代北方人穿皮靴、毡靴的相当普遍。据说,皮靴本为战国时代孙膑所创。孙膑被庞涓挖掉膝盖骨以后,难于行走,于是设法缝制一种便于残疾人穿的靴子,即把硬皮革裁成“帮”和“底”,做成高靿(yào)皮靴。孙膑穿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击败了庞涓。也有人认为,靴本胡服,汉人最早采用靴的是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北方游牧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人都穿靴,因为靴可以抗寒,又经久耐用。元人靴子种类繁多,质地比过去时代也有提高,如有鹅顶靴、鹄嘴靴、云头靴、毡靴、 (wēnɡ)靴、高丽氏靴等。元代的舄,形制考究,舄首加玉饰,帮上饰花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