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历经 420 余年,这三个朝代由三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执政,他们同汉族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服饰上互相影响。如果说唐宋服制基本上是单一的(汉族服饰占绝对优势),那么辽、金、元服饰则是多种并行的。
地处我国北方的契丹族,唐末开始强盛起来。五代时,得后晋北方十六州,地跨长城内外。公元 947 年称辽,辽代服制是契丹服与汉服并行。
金原为女真族(满族祖先),曾附属于辽 200 余年。金代服饰大体保持着女真族形制,又继承了辽代样式,得宋北部领土后,又吸收宋制风格,因此具有女真、契丹、汉族三合一的综合特征。
元代的蒙古族,原是中国北部一个部落集团,后来攻灭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在吐蕃建立行政机构,公元 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代国土空前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差异很大,各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服饰也相互影响。(www.daowen.com)
元代是我国手工棉纺织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棉花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唐代时,棉花从北路传到新疆,从南路传到两广、福建,后来又传入长江中下游。到元代,种棉花已较普遍。棉花的种植为棉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棉花纺织技术的提高又促进了棉花的种植。黄道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纺织家,她生活在 13 世纪,幼时流落到海南岛谋生,学会了黎族棉纺织技术,后返回故乡乌泥泾(在今上海市徐汇区),向家乡传播纺织技术,传授高超的提花技术,使织成的被、褥、带、帨(shuì,佩巾)呈现出“折枝、团凤、棋局、字样”,光彩美丽。当时有千余户依靠织“乌泾被”为生。这时有手摇两轴轧挤棉籽的搅车,有竹身绳弦的四尺多长的弹弓,有同时可纺三锭的脚踏纺车。元代熊 (jiàn)谷的《木棉歌》描写了当时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情景:“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13、14 世纪中国经济生活的重大事情就是棉花种植的推广和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它直接关系到当时服饰的发展。
元代蒙古族的服饰是很有特点的:声势浩大的质孙宴 a,可以说是元代服饰的大展览;全国大量制造金光耀眼的金锦,令人目不暇接;女子头戴姑姑冠,别出心裁。
a 质孙宴:诸侯王及外番来朝,皇帝赐宴招待,穿质孙衣,称为“质孙宴”。质孙,汉语为一色衣,上衣下裳,衣式紧窄,下裳较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