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服饰史话(典藏版):官服及其图案

中国服饰史话(典藏版):官服及其图案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纱翼善冠皇后在受册、助祭、朝会时穿袆衣,服饰图案为翚(huī)雉;季春之月,躬亲蚕事的典礼,穿鞠衣;宴见宾客,则着钿钗襢衣。一品官服为衮冕。三品官服为毳冕。四品官服为 冕。五品官服为玄冕。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及国官一梁。因系唐玄宗赐给供奉官及诸司官吏,故称“官样”。鱼符质料因官阶不同而不同。

中国服饰史话(典藏版):官服及其图案

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翼善冠、武弁、白帢等 14 种。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戴的礼帽和礼服。礼帽,外表黑色,里面浅红色,帽缨为丝织,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礼服,外表由缯制成,黑羊羔皮镶边,里面为浅红色,领子、袖口为黑色,朱袜赤舄,身带鹿卢剑,白玉双佩。衮冕是皇帝登位、祭庙、征还、遣将、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时的着装。衮冕中的礼帽,垂白珠 12 旒,大红丝组带为缨。上衣深青,下裳大红,绣有 12 章纹。通天冠(形似卷云,又叫卷云冠)是皇帝郊祀、朝贺、宴会时的首服,它比以往的通天冠质地精良,有 24 梁,附蝉 12 首,加珠翠、金博山(山形饰物),以黑介帻承冠,用玉、犀簪导。贞观八年(634),唐太宗开始戴翼善冠。翼善冠因冠缨像“善”字得名。在元日、冬至、朔、望视朝时,皇帝戴翼善冠,穿白练裙襦。在讲武、出征、狩猎时,戴武弁。有大臣去世,则服白帢,即着白纱单衣,乌皮履。

黑纱翼善冠

皇后在受册、助祭、朝会时穿袆衣,服饰图案为翚(huī)雉(五彩的野鸡);季春之月,躬亲蚕事的典礼,穿鞠衣;宴见宾客,则着钿钗襢衣。把周代王后的六衣简化为三衣。

皇太子谒庙、纳妃时着衮冕;还宫、元日、朔日入朝戴远游冠(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穿公服;视事及宴见宾客,戴乌纱帽;朔望视事着弁服;乘马时着平巾帻(《新唐书·车服志》)。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 20 余种。一品官服为衮冕。冠有九旒,青纩充耳,青衣 裳,绣有九种图形,朱袜赤舄,金玉饰剑镖首。二品官服为 冕。冠有八旒,青衣 裳,绣有七种图形,朱袜赤舄,银装剑。三品官服为毳冕。冠有七旒,衣裳绣有五种图形,朱袜赤舄,佩金饰剑。四品官服为 冕。冠有六旒,衣裳绣有三种图形,朱袜赤舄,佩金饰剑。五品官服为玄冕。冠有五旒,青衣 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官位越高,冠旒越多,衣裳图形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

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麻布制成,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故又称“襕衫”。据说,这道横襕是唐代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祖制。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这可能是明代补服的发端。唐代低级官吏常着青袍,也称青衫。杜甫诗:“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徒步归行》)白居易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这里的“青袍”“青衫”指的都是徒有虚名的闲职或下级官吏。

唐代官吏的礼帽,名目较多。文武官吏、三老五更 a都戴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及国官一梁。“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写的就是唐代文武官员的服饰。亲王戴远游冠,有三梁,近似进贤冠。唐代官吏戴幞头较为普遍。幞头即包头软巾,也叫折上巾,有四条带,两带系于脑后下垂,两带反系头上,令其曲折附顶。唐代幞头由汉代巾帻演变而来,以罗代缯,把四脚改成两脚。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用硬脚下垂。唐代中叶,二脚稍翘,系裹幞头,里面加衬物“巾子”。“巾子”形状决定幞头的造型。唐代“巾子”历经四次变化。开始为“平头小样”,呈扁平状,没有明显的分瓣,即唐高祖、太宗、高宗时的巾子。接着是“武家诸王样”,样式比“平头小样”高,顶部出现明显的分瓣,中间部分呈凹势。因由武则天创制,赏赐给诸王近臣,故称“武家诸王样”。再后是“英王踣(bó,倾倒)样”,出现于景龙四年(710),它比“武家诸王样”更高,头部略尖,左右分成两瓣并明显地朝前倾倒。开元后,人们嫌表示“倾倒”的巾子不吉祥,逐渐改成“官样巾子”。它比“英王踣样”还高,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但不前倾。因系唐玄宗赐给供奉官及诸司官吏,故称“官样”(《旧唐书·舆服志》)。唐代官吏的毡帽较厚,而且坚固。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裴晋公早朝时,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进帽檐,由于他戴的是厚毡帽,才免遭杀身之祸。(www.daowen.com)

唐代文武官员都穿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麻靴。“唐马周以麻为之”b(高承《事物纪原》),指的就是麻布制的靴。到南唐时,出现了一种比较讲究的“银缎靴”。

唐代官吏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制的鱼符。这是金属鱼形的符信,装在袋里,这种袋叫鱼袋。鱼符上面刻有姓名,分成两爿(pán),一爿在朝廷,一爿自带。如有迁升,以鱼符相合为证。它也是出入宫廷的凭证。鱼符质料因官阶不同而不同。三品官以上佩金鱼符,五品官以上佩银鱼符。到了天授二年(691),改为佩龟,三品官以上龟袋饰金,四品官龟袋饰银,五品官龟袋饰铜。中宗以后,又恢复鱼符。

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板扣结。带上装有带 (kuǎ),这是一种方形饰片,依官职品阶不同饰片质地有所区别。二品官以上用金 ,六品官以上用犀 ,九品官以上用银 。

a 三老五更: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

b 马周,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初大臣。唐太宗时,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订定各种典章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