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汉男子服饰:袍、直裾、襜褕、犊鼻裈、襦、袭

秦汉男子服饰:袍、直裾、襜褕、犊鼻裈、襦、袭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时男子的常服为袍。原本仅仅作为士大夫所着礼服的内衬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见宾客时,必须外加上衣下裳。这种样式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装中最常见的式样。直裾,又称襜褕,为东汉时一般男子所穿。它是 衣的变式,不是正式礼服,隆重场合不宜穿着。襜褕秦汉时男子的短衣类服装主要有内衣和外衣两种。平民男子也有穿满裆的三角短裤“犊鼻裈”的,据说是因为形状像牛犊的鼻子而得名。外衣的代表服装是襦和袭。

秦汉男子服饰:袍、直裾、襜褕、犊鼻裈、襦、袭

秦汉时男子的常服为袍。这是一种源于先秦深衣的服装。原本仅仅作为士大夫所着礼服的内衬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见宾客时,必须外加上衣下裳。到了东汉,袍才开始作为官员朝会和礼见时穿着的礼服。它多为大袖,袖口有明显的收敛。袖身宽大的部分叫袂(mèi),袖口紧小的部分叫袪。衣领和袖口都饰有花边。领子以袒领为主。一般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面的衣服。此外,还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较低,领袖用花边装饰,袍服下面常打一排密裥的,有时还裁成弯月式样。另外,袍不光是夹的,还有填棉絮的冬装。具体又分为纩(kuànɡ)袍(用新丝绵之细而长者絮成)与缊(yùn)袍(用旧丝绵或新丝绵之粗而短者絮成)等。御史或其他文官穿着袍服上朝时,右耳边上还常簪插着一支白笔作装饰(由准备记事转化而来),名“簪白笔”。官员平时多穿 (dān,即单衣)衣。

衣是一种单层的薄长袍,没有衬里,用布帛或薄丝绸制作。这时期的袍服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裾,一是曲裾。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多见于汉朝初年。这种样式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装中最常见的式样。这种服装通身紧窄,下长拖地,衣服的下摆多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有窄,袖口多加镶边。衣领通常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面的衣服。有时露出的衣领多达三重以上,故又称“三重衣”。直裾,又称襜褕,为东汉时一般男子所穿。它的衣襟相交至左胸后,垂直而下,直至下摆。

它是 衣的变式,不是正式礼服,隆重场合不宜穿着。据《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六》记载,汉武安侯田恬就曾因为赶时髦,“衣襜褕入宫”,被武帝视为“不敬”,而招致免爵除国。

襜褕(www.daowen.com)

秦汉时男子的短衣类服装主要有内衣和外衣两种。内衣的代表服装是衫和 (bó)。衫,又称单襦,就是单内衣,它没有袖端(没袖的叫汗衣,形状像今天的马甲)。 ,是夹内衣,外形与衫相同,又称“短夹衫”。此外,还有帕腹(横裹在腹部的一块布帛)、抱腹(在帕腹上缀有带子,紧抱腹部,即后世俗称的兜肚)、心衣(在抱腹上另加“钩肩”和“裆”)等只有前片的内衣,以及前后两片皆备,既当胸又当背名为“两当(意为遮拦)”的内衣。平民男子也有穿满裆的三角短裤“犊鼻裈”的,据说是因为形状像牛犊的鼻子而得名。《史记》中就记载有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偕同卓文君私奔,在成都街头开设酒铺,“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的史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外衣的代表服装是襦和袭。襦是一种着棉絮的短上衣。因其长仅及膝,所以必须与有裆裤配穿。当时的显贵多用纨(细而白的平纹薄绢)作裤,故有“纨裤”之称。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浪荡公子的代名词。袭,又称褶,是一种不着棉絮的短上衣。

汉代也实行佩绶制度。达官显宦佩挂组绶。组,是一种用丝带编成的装饰品,可以用来束腰。绶是用来系玉佩或印纽的绦带。有红色、绿色、紫色、青色、黑色、黄色等颜色。它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由朝廷发放。按照规定,官员外出,必须将官印装在腰间,用皮革或彩锦做成的鞶囊之内,将印绶露在外面,向下垂搭,即所谓“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于是人们就可以根据官员所佩绶的尺寸、颜色及织工的精细程度来判定他们身份的高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