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打浦桥:历史遗迹众多

上海打浦桥:历史遗迹众多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著名钱业绅商家族,如上虞经氏家族和陈氏家族、余姚胡氏家族等更是长期世袭董事职位,控制公所的实权,这是绍帮钱商强大实力的反映。规定定期召开会员大会,由董事会报告一年经过事实及收支账略,并提出一切进行事宜。人数须有半数以上到会方能开议,得到会者过半数之同意,方可议决,议决事件当场记载。

上海打浦桥:历史遗迹众多

下表为“打浦桥街道不可移动文物一览表”,可以了解街区内的一些文物点分布。

表6—2 打浦桥街道不可移动文物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提供,2019年3月。
注:其中区级及以上为1处,其余均为文物保护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打浦桥一带集中了大量的会馆公所,留存了一些遗址。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是以港兴市、以商兴市,其结果便是各地客商因商品流通贸易的需要而云集。打浦桥位于华、洋之间,独特的地理环境,更成为各地移民的集聚之地,陆续成立了会馆公所,详见表6—3“打浦桥及附近地区会馆公所一览表”:

表6—3 打浦桥及附近地区会馆公所一览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上海市卢湾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卢湾区志》,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8—1069页;郭绪印: 《老上海的同乡团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6、91—106页;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档号:Q6—5—938、958、960、963、978、986、991、1005、1010、1014、1015、1032,Q117—19—1,Q117—42—21,Q118—1—5,B168—1—797,B168—1—798;《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507—513页;《上海创建常州八邑会馆劝捐公启》上海图书馆藏。此表由张秀莉提供。
说明:有些会馆公所同乡会在创建之初并非位于今打浦桥地区,而是后来迁移过来。

图6—4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刊印《徽宁思恭堂征信录》

关于这些会馆公所的设置,可以讲述的内容很多。(图6—45、图6—46、图6—47)

图6—46,洞庭东山会馆档案影印

图6—47,湖北会馆档案影印

这里,以浙绍公所永锡堂为例,解析其组织形式及其演变。永锡堂,浙绍公所殡舍。浙绍公所,系旧绍兴府属会稽、上虞萧山诸暨、嵊县、新昌、余姚7县旅沪商人于清乾隆初年创建。殡舍初在老闸,后毁于兵灾。同治元年(1862年)浙绍公所在丽园路购地10余亩重建,并陆续购地扩建。实行董事制,最初的董事多由钱业、豆业和炭业商帮领袖担任。《浙绍永锡堂征信录》记载了清道光八年(1828年)永锡堂落成后的多届董事名单,像徐浩、陈涛、陈瑞豫、徐麟书、戚曜等都是道光前期的重要董事。从中可以看出,公所的实权主要掌握在绍帮钱商之手,像钱业领袖人物经芳洲、经元善、王尧阶、胡小松、胡稑芗、屠云峰、陈淦、陈春澜、陈一斋、王若采等都曾是浙绍公所一言九鼎的董事。一些著名钱业绅商家族,如上虞经氏家族和陈氏家族、余姚胡氏家族等更是长期世袭董事职位,控制公所的实权,这是绍帮钱商强大实力的反映。

进入民国以后,永锡堂在组织机构上仍沿袭董事制,但在管理上开始引进近代民主机制,办事公开,董事由会员选举,执行全堂事务,常务董事处理日常一切事务。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在社会管理上加强了制度化,对同乡团体、同业团体的控制也逐步加强。1929年和1947年浙绍公所永锡堂根据国民政府的规定对章程进行了两度修订,组织管理日益制度化。规定定期召开会员大会,由董事会报告一年经过事实及收支账略,并提出一切进行事宜。人数须有半数以上到会方能开议,得到会者过半数之同意,方可议决,议决事件当场记载。由会员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分总务、经济、文牍、材务、盘运、营葬、稽核、调查、交际、厂务、庶务等科办理事务,各司其责。监察机构初设董事会,后改称监察会,“监察会随时监察本公所各项重要事务及稽核收支款项,并得列席于董事会发表意见,但无表决权。”“关于变更财产之议案,须召集董事监察联席会议,经全体董监各过半数到会,并到会董监各过半数之决议,提交会员大会通过。但购置产业得由董事会公决行之”[36]。从章程的内容看,管理方式更加公开、民主,权责分明,办事公开。这是浙绍公所永锡堂在纳入政府的管理之后的制度变更,也是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调适。

丽园路上的浙绍公所永锡堂,“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正殿供关羽,殿前有两层戏楼一座,楼顶四角飞檐,檐、柱雕有人物、花卉、鸟兽;正南屋顶塑有双鹿、凤凰,栩栩如生,呈现浙绍木刻的细腻古朴风格”[37]。1930年,开设永锡初级义务小学,免费招收同乡和邻周贫寒子弟,同时在顺昌路设立制棺作坊和疗养所。该堂负责人为王晓籁、钟质民。1952年12月,由国家接管。堂房先后为丽园路第二小学、丽园路幼儿园,后为区教育局校产管理站使用。(图6—48、图6—49)

图6—48,浙绍永锡堂旧址(摄于2004年1月1日)

图6—49,浙绍公所测绘,剖面图

历史上,打浦桥一带还有一些大学之设,如远东大学、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法政学院等。

1926年1月1日,《申报》刊登远东大学新校落成迁址的消息:“本大学系远东商业专门学校所改组,现斜徐路打浦桥新校舍业已落成,为扩充起见,于大学部先设文科,分英文、国学、教育三系,商科银行会计、工商管理三系,法科分法律、政治、经济三系,及专修科附属中学等,定正月十号迁移即登报招生特此预告。”[38]该校迁址斜徐路、打浦桥,并介绍各系开设情况。(图6—50)

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26年冬由潘天寿、俞寄凡、潘伯英、俞剑华、张聿光、谭抒真等发起创立于上海。初名新华艺术学院,设国画、西画、音乐、艺术教育系,院址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南口。1928年,更名为新华艺术大学,迁至斜徐路,校长俞寄凡。1929年秋改称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增设女子音体系。这里,也摘引1929年《申报》的招生启事:

图6—50,《远东大学校长宴敎职员》,《申报》1928年3月7日,第12版,涉及该校办学历史等

本校自十九年一月一日起依部令改正校名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招生简则如下:学系国画系西画系音乐系艺术教育系(图音组图工组)女子音乐体育系学额各系新生及插班生,考期第一次自十九年一月十日起,一月二十五日止;第二次自二月十日起,至二月二十五日止。随到随考校章函索。附校址金神父路南口打浦桥斜徐路。校长俞寄凡。[39]

1937年11月14日,校舍毁于战火。后赁华立路(今建国中路)155弄内房屋作临时校舍,汪亚尘、潘伯英、荣君立、姜丹书等教职员勉力维持校务,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王家沙附近开办夜校,设图案、实用美术二系。1944年停办。(图6—51、图6—52)

图6—51,《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招生启事》,《申报》1931年1月12日,第6版

上海法政学院,原名上海法政大学,1924年9月,由徐谦、黄石安、沈铭昌、张一鹏、刘邠等发起创办。先赁屋为校舍,1926年迁入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自建校舍。1927年遭当局查封。1929年11月15日改此名。这里,摘录《申报》中关于上海法政大学的一则通告:“本校为遵照教育部颁布私立大学规程,将上海法政大学更名私立上海法政学院特新铜质方形校印一颗,文曰私立上海法政学院。又制木质方形校董会印一颗,名曰私立上海法政学院校董会印。定于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启用,其原有上海法政大学字样木质旧校印及上海法政大学校董会印字样木质旧校董会印均于开始启用新印时作废。”[40]曾有多位海内外知名法政教授在此任职,名声渐起,并获立案批准:“本埠金神父路上海法政学院(原名上海法政大学)自郑毓秀、朱文黼博士等掌校以来,热心孹划,该校迭经教育部派员调查,多所指正,兹复经第三次调查,结果认为圆满,现已批准立案,闻该校全体师生将有盛大游艺会,以志庆祝。”[41](图6—53)

图6—52,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废墟

这些大学后因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原因,或损毁,或搬迁,或重组,或合并,离开了打浦桥。但曾经的办学历史却值得回味、记录。

随着社会的变迁,打浦桥一带的教育机构、文体设施后又经历了新的发展、新的布局。据1993年的统计,打浦桥地区有上海教育学院(南部)、卢湾中学,还有职业学校1所,小学8所,幼儿园和托儿所12所。文化科技体育卫生单位有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毛麻研究所、上海皮革研究所、上海自行车公司研究所、上海市政工程局职工医院和卢湾体育场等。街道设有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玩具图书馆。[42](图6—54)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部(后改为研究生院)一度设在顺昌路622号,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43]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9月,为社科类综合性出版社。该出版社以“严肃的思想,典雅的学术”为出版己任,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良的精神产品。出版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心理等各类图书,以及工具书、地方志(含年鉴)等,出版的图书多次荣获国家和上海市的各类图书奖项。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誉,在图书市场也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图6—55)

如今的打浦桥,拥有各类学校,幼儿园有汇龙幼儿园、爱童幼儿园、吉的堡幼儿园(私立)、小骑士幼儿园(私立)等。小学有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海华小学等。初中有卢湾中学、比乐中学(2018年8月,上海市李惠利中学并入比乐中学,学校迁址肇周路420号)等。高中有卢湾高级中学。[44](图6—56、图6—57)

图6—53,位于打浦桥的上海法政学院

图6—54,上海古籍出版社(摄于2019年3月 12日)

图6—55,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摄于2017年9月29日)

走进打浦桥街区,去探寻,去发现,可以了解更多精彩的内容,感受街区内散发的独特人文魅力。

打浦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街区。(图6—58)(www.daowen.com)

图6—56,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摄于2017年10月25日)

图6—57,卢湾中学(摄于2017年10月24日)

图6—58,打浦桥街区航拍图(摄于2019年5月23日,打浦桥街道提供)

【注释】

[1]相关数据与信息,打浦桥街道2019年3月提供。

[2]《越关心群众生活,群众的干劲越大:上海卢湾区各级党委书记深入基层办好集体福利事业》,《人民日报》1960年12月28日,第4版。

[3]《上海、西安、成都喜迎五一》,《人民日报》1961年4月30日,第2版。

[4]上海市卢湾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卢湾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131页。

[5]徐建刚、严爱云、郭继主编: 《上海改革开放30年图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322页。

[6]《一位粮管所老干部在打浦桥工作、生活的回忆》,陈康瑜口述,李东鹏采访、整理,2019年3月8日。

[7]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 《上海名街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769页。

[8]上海市卢湾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卢湾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9]上海市卢湾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卢湾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10]《旧区改造的“试验田”——记上海旧区改造第一块批租地块“斜三基地”的诞生》,《解放日报》2008年11月25日,第2版。

[11]《改革的思路——八运会前奏曲之一》,《人民日报》,1997年10月9日,第1版。

[12]详见《卢湾区志(1994—2003)》编纂委员会编: 《卢湾区志(1994—200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13]详见厉无畏: 《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4]何增强、花建: 《创意都市: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之路》,百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15]详见相关房地产档案及《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下册)。

[16]参见相关房地产档案。

[17]建国中路155弄35号的四幢房子,坐落在法租界薛华立路第155弄,法册道契第1070号,即法公董局地册第A5158号基地六分六厘九毫连同该地上建筑物,当时的门牌为第21号至24号。葛祖镐,浙江宁波人,1925年来上海,在北京路泰源永绸庄学业,学徒期满为职员,长期经营绸业,后开设春和永呢绒店,雇用职工16人。

[18]徐建刚主编: 《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19]《上海“苏荷”前途未卜》,《人民日报》2004年8月17日,第16版。

[20]《上海“苏荷”前途未卜》,《人民日报》2004年8月17日,第16版。

[21]上海市卢湾区档案局(馆),上海市卢湾区地方办公室编: 《卢湾年鉴2007》,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22]徐建刚主编: 《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23]何增强、花建: 《创意都市: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之路》,百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104页。

[24]何增强、花建: 《创意都市: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之路》,百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25]上海市卢湾区档案局(馆)、上海市卢湾区地方办公室编: 《卢湾年鉴2009》,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26]新华社上海2010年1月17日电,据《解放日报》2010年1月18日,第1版。

[27]上海市卢湾区档案局(馆)、上海市卢湾区地方办公室编: 《卢湾年鉴2007》,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28]上海市卢湾区档案局(馆)、上海市卢湾区地方办公室编: 《卢湾年鉴2009》,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29]“卢湾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街道建制的通知”,据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政府文件,卢府(1996)55号文件,1996年5月24日。

[30]谢泽宪: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以上海市卢湾区社区服务为例》,《社会工作》2004年第1期。

[31]《打浦桥街道引入专业机构管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汇报》2006年9月5日,第2版。

[32]相关资料由打浦桥街道提供。

[33]丁景唐: 《田汉住在打浦桥日晖里的时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卢湾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卢湾史话》(第三辑,名人专辑),1992年刊印,第160页。

[34]《南国社简章》,丁景唐:《 田汉住在打浦桥日晖里的时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卢湾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卢湾史话》(第三辑,名人专辑),1992年刊印,第163页。

[35]夏衍: 《杨度同志二三事》,《人民日报》1978年9月6日,第3版。

[36]《上海救济慈善机构联合全宗》,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Q115—17—2、Q115—17—29。

[37]上海市卢湾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卢湾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0页。

[38]《远东大学新校落成迁移广告》,《申报》1926年1月1日,第5版。

[39]《新华艺术大学启事及招男女生》,《申报》1929年12月30日,第5版

[40]《上海法政大学通告》,《申报》1929年11月15日,第5版。

[41]《上海法政学院立案批准》,《申报》1930年6月9日,第13版。

[42]上海市卢湾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卢湾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43]上海社会科学院顺昌路622号楼于2002年8月5日竣工,是月28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从淮海中路院本部迁出,迁入顺昌路622号楼。2011年6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后改为研究生院)从顺昌路622号迁出。2016年5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迁入并在此办公至今。

[44]打浦桥街道提供,2019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