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浦桥:上海区域商业中心的初步形成

打浦桥:上海区域商业中心的初步形成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来,打浦桥街区的市容市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南区的商家纷纷迁入法租界,薛华立路以南的金神父路和贾西义路上,商店紧挨,打浦桥俨然成为地区性的商业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建设打浦桥纳入了上海市整体规划中。一个颇具活力的打浦桥商业中心初步形成。该隧道位于打浦路处,为上海市第一条穿越黄浦江水底的公路隧道。

打浦桥:上海区域商业中心的初步形成

自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来,打浦桥街区的市容市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深入探讨打浦桥街区的变迁,课题组在查阅相关档案资料的同时,也系统梳理了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报刊的记载。不同时期的报道,侧重点不同,如解放初期较多反映肇嘉浜沿岸与打浦桥一带,从棚户简屋到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当家做主;后来的报道主要体现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等。

这里,摘引《人民日报》刊登的部分内容,先看五六十年代的一些报道,有一篇题为《越关心群众生活,群众的干劲越大:上海卢湾区各级党委书记深入基层办好集体福利事业》中写道:“打浦桥街道党委副书记陆鸿章在比较差的肇嘉浜路里弄委员会第一食堂劳动中,发现这个食堂的工作人员缺少搞好工作的办法,经营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2](图6—2)1961年一篇《上海、西安、成都喜迎五一》中提到:“‘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上海各工厂、商店、学校、机关、里弄纷纷进行大扫除,干干净净地迎接节日的到来。这几天,许多工厂大搞环境卫生。有的工厂还进一步加强了食堂卫生工作,把食堂的工具和食具又一次彻底地洗涤和消毒,严格执行生菜熟菜分开,并实行现烧现吃的办法。各条主要街道和里弄都进行了整洁工作。……徐汇区斜土路一带的工厂、里弄在打扫了室内卫生后,还帮助商店搞好大木桥一条街的地段保洁工作。”[3]这则报道尽管反映的是徐汇区斜土路一带,与此毗邻的卢湾区打浦桥街区情形也较为相似。这一时期的报道体现了上海解放后作为原来的华、洋杂居之地,肇嘉浜沿岸贫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政设施的改善,市容的变化。

图6—2,《越关心群众生活,群众的干劲越大》,《人民日报》1960年12月28日,第4版

早在20世纪30年代,打浦桥已初具商业街区的规模。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南区的商家纷纷迁入法租界,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以南的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和贾西义路(今泰康路)上,商店紧挨,打浦桥俨然成为地区性的商业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建设打浦桥纳入了上海市整体规划中。1956年肇嘉浜填筑为路后,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发展,徐家汇路、肇嘉浜路、斜徐路、瑞金二路、日晖东路,多条马路交汇,车来人往,人群摩肩接踵。据统计,到1956年,打浦桥地区已有商业网点60余家,其中五金交电7家、纺织品2家、服装鞋帽3家、中西药业2家、百货业22家、茶糖食品7家,土杂产品7家、饮食服务10家。[4]后经调整改造,规模逐渐扩大。

一个颇具活力的打浦桥商业中心初步形成。(图6—3)

历史上,打浦桥是旧式里弄、简房陋屋比较集中的区域,对这一街区的改造,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打浦桥地区经过不断改造,面貌虽有所改观,但习惯上还是被人们称为“下只角”,棚户区、工厂区交集,人口混杂,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市政配套设施,亟待提高与完善。棚户区内,弄堂宽不足三步,简房陋屋密密的排列,门窗终日洞开也难进阳光,数十家企业犬牙交错,其中上海电解锰厂、上海碳酸碱厂等17家污染大户每年排放工业废水472万吨、工业粉尘34万吨、工业废气82 678万立方米,附近的日晖港则终年河水黑臭。[5]有一位家住淮海中路的打浦桥粮管所所长回忆:

图6—3,新建的打浦桥头绿岛,选自《崛起中的打浦桥》,2002年刊印(打浦桥街道提供)(www.daowen.com)

有一次,粮管所定购的卷面运到,我作为所长前往查看船运卸货,他们把卷面从船上搬到岸上,上下就靠一块跳板,老吓人。一船货大约有四五吨,黄酒从靖江一些地方运过来,有时会从浙江进货。卷面是从崇明过来的。船老大邀请我去船上看,我便战战兢兢地从跳板上走到船上,我当时大约40岁左右。旁边就是日晖东路,河水也不宽,又黑又臭。日晖港不大,岸边有稀稀疏疏的杨柳树,一派农村的景象。对这里最大的印象,就是粪码头,臭气熏天。远处能看到工厂冒黑烟,是徐汇区的化工厂。41路公交车从淮海路过来仅有3站路,到这里就是一片农村景象,打浦桥是41路的终点站。我去的时候是80年代末,距现在才二三十年,但用现在来对比,这种发展速度简直不能想象,这也印证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给上海带来的巨变。[6]

生活在这一带的居民,天天盼望着“旧貌换新颜”。(图6—4、图6—5)

1978年以前,在这一带实施的较大工程有打浦路越江隧道。该隧道位于打浦路处,为上海市第一条穿越黄浦江水底的公路隧道。1959年制订规划,由上海隧道局设计,后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1966年动工,1970年建成,1971年6月正式通车。隧道由浦西引导段、江中段及浦东引导段三部分构成,其中浦西引导段进出口在中山南一路打浦路口。隧道内为双车道路面。(图6—6)

图6—4,打浦桥一带居民尚在使用的给水站,选自《崛起中的打浦桥》,2002年刊印(打浦桥街道提供)

图6—5,改造前的日晖港,终年黑臭的平阴桥头,选自《崛起中的打浦桥》,2002年刊印(打浦桥街道提供)

图6—6,打浦路越江隧道平面图,上海市档案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