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浦桥:上海一个街区的历史研究

打浦桥:上海一个街区的历史研究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路径上,我们以打浦桥街区的形成、演变为线索,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解读,了解其空间形态的变化。考辨街区内的地名、道路等标识物的由来,并依循打浦桥街区形成的内在逻辑,从“造路史”进而延伸到“造街史”,加强街区的细部研究。(五)口述回忆,关于打浦桥老居民的记忆,这是街区生活记忆的再现,丰富而生动,但要结合相关档案文献资料对回忆的内容进行核实补证,相互参照。

打浦桥:上海一个街区的历史研究

图0—4,法文版《上海法公董局公报》(1912年12月19日)

研究街区史的学者注意到,没有一个街区的形成能仅仅利用二维空间(平面)来说明,因为只有在三维空间(立体)和四维空间(时间)中,它的功能关系和美的关系才能充分显示。另一方面,街区的主体是人,生活在特定街区内的人,就是一个流动着的生命集合体,他们的集聚过程造就了特有的人口结构、社会环境、生活形态乃至民情风俗。围绕街区空间变迁与街区内部人群的流动变化,在街区史研究中不仅要体现长时段的环境变化、制度嬗变,也要见到社会变迁与人群的活动,如此,才是一部鲜活的街区史。

在这样的理路下,我们需要新的资料与视域去拓展街区史研究。

在研究路径上,我们以打浦桥街区的形成、演变为线索,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解读,了解其空间形态的变化。考辨街区内的地名、道路等标识物的由来,并依循打浦桥街区形成的内在逻辑,从“造路史”进而延伸到“造街史”,加强街区的细部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街区内部构造与社区生活的研究。近年来,街区史研究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注重街区内部区域、人口、结构、功能、生活形态、文化特色的剖析。保留着街区发展脉络的那些老街坊,承载着曾经生活在这一地区人们的情感与记忆,这些情感与记忆往往依托于一定的氛围与环境。这些氛围与环境,自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人群的变化。所以,要研究街区的社会生活,就要扎实深入地掌握与分析这些人群的状况。离开了这些人群,街区的社会生活形态就无从谈起。

(www.daowen.com)

图0—5,涉及肇嘉浜北面法租界一带街区图,选自CONSEIL D’ADMINISTRATION MUNICIPALE DE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CHANG-HAI PLAN CADASTRAL (BLOCS 117 A 270), 1932(《上海法租界城市委员会管理地籍平面图》,1932年)

如何再现不同时期街区的内部结构与社会生活,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相关材料的获取。在这里,我们对所依据的文献档案作一点说明。主要涉及的资料分几个部分:(一)《申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年报》《上海法公董局公报》等刊物方面的记载。(图0—4)(二)来自土地房产、城建等方面的档案资料,从中掌握道路修筑、市政建设,以及住宅区的规划产权变更等状况。(三)户籍资料,从中了解不同时期居住人群的情况,包括籍贯、职业、身份、教育背景、家庭结构等,这与街区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四)专门的图录,如上海法租界街区图、中央区保甲管辖区域图、行号路图录等。(图0—5、图0—6)(五)口述回忆,关于打浦桥老居民的记忆,这是街区生活记忆的再现,丰富而生动,但要结合相关档案文献资料对回忆的内容进行核实补证,相互参照。在各个历史时期,出于不同的背景,来自海内外各地的人群陆续聚集到打浦桥,于是有了丰富多彩的街区生活,绘制出精彩纷呈的街区画卷。

图0—6,上海法租界中央区第125段保甲管辖区图,今顺昌路、合肥路、建国东路、肇周路一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