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换代:中国在世界眼中的转变

明清换代:中国在世界眼中的转变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些大炮并没有拯救明王朝,于是中国改朝换代。这样的待遇给了传教士很好的观察环境,于是,明清更替成了唯一一次具有完整西方记录的改朝换代。在西方的文献中,记载了许多中国人不关注的事情。这些海盗虽然是汉人,但在民间的声誉反而不如清军。东南亚除被西方人征服的港口之外,还有许多较大型的国家,比如陆地上的缅甸、泰国和岛屿上的爪哇。在中国,最早利用雇佣兵的是南明将领郑芝龙。

明清换代:中国在世界眼中的转变

公元1650年(南明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大明王朝最后的皇太后王氏决定孤注一掷,向欧洲求援。[235]

随着清军占领北京,继续向南进军,明朝在中国南部的残部进行了孱弱的抵抗后,被压向了更南方。弘光、隆武二帝相继死难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是为永历帝。

到了永历四年,清军攻克韶州,永历帝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逃往两广中间地带的梧州。大明江山仅剩下最南面的一小块,包括现在的广西和云南[236]

在危机之中,永历帝的太后(嫡母)王氏突然想到了寻找救兵,她想到的救兵是上帝。

原来,王太后在太监庞天寿的引导下,已经皈依了天主教。在她的带领下,永历帝的生母马氏和妃子王氏也都加入了天主教。王太后的教名叫作烈纳(Helene),马太后的教名叫作玛利亚(Maria),王妃的教名叫作亚纳(Anna)。不仅三个女人入了教,就连永历帝的幼年太子朱慈煊也加入了天主教,教名是当定(Constantine)。唯一没有加入的是皇帝,他其实也信奉天主教,没有加入的唯一原因就是妻妾太多,不符合入教条件。

当大明江山风雨飘摇时,王太后突然想到要寻求基督的帮助,请求上帝之子保佑大明江山。她写了两封信,一封给位于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InnocentⅩ),另一封给耶稣会的会长,请求他们替大明祈祷,保佑江山稳固。

但是中国与欧洲相隔万里,到底谁去送信呢?太监庞天寿想去,但由于他年纪大了,太后不放心,于是请欧洲教士卜弥格(Michel Boym)前往。为此,庞天寿也写了一封信给教皇。

卜弥格拿着三封信前往欧洲,到了澳门耽误了一年才出发,在印度又遇到了阻碍,只好走陆路经过波斯、叙利亚,进入地中海,两年后才到达威尼斯

当他到达教皇所在的罗马时,英诺森十世已经去世了,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 Ⅶ)接见了他,并给王太后写了回信,由卜弥格带回。

等卜弥格再次回到中国,距离离开时已经六年多。此时教士才知道,王太后在他离开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永历帝也已经逃入云南境内。不管教皇是否替大明江山祈祷,当年传教士们服务的帝国已经不会再回来了。

在明朝灭亡前,为了抵抗李自成崇祯皇帝派去的军队里竟然有传教士汤若望。其原因在于汤若望会造炮,曾经设立炮厂,铸造过20门大炮。但这些大炮并没有拯救明王朝,于是中国改朝换代

改朝换代对传教士来说反而成了机会。在这之前,中国只有唯一的权威在发号施令,即便下面阳奉阴违,也必然有所忌惮,自从明朝进入垮台的节奏,不仅中央政府,就连地方政府也无法管理民间了。这就是传教士的机会,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沉入社会最基层农村去传教,并且不用担心受到阻碍。

在李自成叛乱和明清更替中,少部分传教士死于战争,但大部分却幸存下来[237]。因为中国人对外国人总是很客气,不管是李自成的军队,还是明军,抑或清军都尽量避免杀害传教士,而是希望利用他们。

这样的待遇给了传教士很好的观察环境,于是,明清更替成了唯一一次具有完整西方记录的改朝换代。在西方的文献中,记载了许多中国人不关注的事情。

首先,由于西方人大都居住在广东,他们对广州城关注最多。这里曾经是南明王朝隆武帝的首都,永历帝继位的肇庆距离这里也不算远。除广州城本身被清军攻克之外,城市之外的水域由于地理复杂,有四大海盗出没。这些海盗虽然是汉人,但在民间的声誉反而不如清军。当南明军队被赶走后,清军反而成了社会的稳定力量,受到了居民的欢迎。

与此同时,葡萄牙人所占的澳门,也一直在观望,不肯倒向任何一方。直到清军获胜之后,才决定与清军建立关系[238]。清军也选择了不进攻澳门,与之和平相处,继续做买卖,于是,澳门并没有在改朝换代中被收回。

清朝初期,在其他国家的商人眼里,清朝也是比明朝更容易打交道的政府。那时清朝的皇帝希望发展这种贸易关系,以便迅速平定社会动荡。在这种政策下,其他国家是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观看大明王朝的倒台的。[239]毕竟明朝时的中国人非常排外,外国人想要登岸,简直困难重重,通往口岸的道路被封锁,传教士们只有把自己装扮成皇帝的宠物才能进入。商人们更是麻烦,必须遵守各种不合理的贸易规矩。清朝一来,大门打开,他们不害怕与外国人打交道,做买卖也更直接,很有欧洲人的气魄。

这时的外国人享受着清朝带来的自由,他们绝对想不到,在未来,清朝会变成一个比明王朝还保守和封闭的政权。

外国人还注意到,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支特殊的“雇佣兵”:黑人部队。

事实上,自从葡萄牙人到来之后,整个东南亚地区就有雇用外国雇佣兵的传统。他们最常雇用的是葡萄牙人。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总有许多葡萄牙浪子,他们身无分文,却对更加先进的武器系统了若指掌。东南亚除被西方人征服的港口之外,还有许多较大型的国家,比如陆地上的缅甸、泰国和岛屿上的爪哇。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发现,招募一群葡萄牙浪人进入军队,能够大幅度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这些葡萄牙人就是中国太平天国时期洋枪队的先驱。

在中国,最早利用雇佣兵的是南明将领郑芝龙。

根据荷兰人的记载[240],郑芝龙的军队中有两队黑人士兵,这些黑人士兵原本是荷兰人的奴隶,会使用来复枪和短枪,他们从荷兰人处逃离之后,被郑芝龙招募,组成了郑氏军队的黑人营。当郑芝龙被清军俘虏后,这支特殊的部队又归属于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

但是,根据西班牙人的记载[241],郑芝龙的黑人士兵是由在澳门的奴隶组成的。战争初期,这些黑人有300多人,跟随郑芝龙对抗清军。由于作战英勇,郑芝龙对他们的信任比对中国人都高。黑人部队忠心耿耿地伴随着他打仗,直到郑芝龙被清军击败。好几个黑人一直战斗在他身边,最后用剑自杀。剩下的则跟随郑芝龙投降了清军。当时他们还有200多人,被编入了广州部队。这些黑人都是基督徒,即便归顺之后,还保留着基督徒的礼节。比如,在四日斋期间不得食用肉类,即便是总督赏赐给他们吃,他们也会拒绝。

在郑芝龙之前,中国人对于雇佣外国人进入军队一直是排斥态度。在明朝,公元1621年(天启元年),在徐光启的建议下,明朝引入了一批大炮对付后金,朝廷曾有引进100名葡萄牙士兵的想法,但是在官员们的反对下没有成功[242]。(www.daowen.com)

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徐光启再次提出引入葡萄牙士兵,还是以失败告终[243]。不过,在对抗后金时,登莱巡抚孙元化却有一支葡萄牙小队。这里由于引进了西洋火器,跟随火器进入营地的还有葡萄牙籍造铳匠和炮手教师一共53人。其中12人在登州失守时殉难[244]。这些人大都是战争的辅助角色,算不上真正的战士。

到了郑芝龙时期,才有了外国人组成的正式部队为中国人效力的记载。

当清朝征服中国后,中国人在海外也遭遇了麻烦。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清朝取代汉人的明朝是一次改朝换代,但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亡国,作为亡国之民,是被人看不起的。

中国人在之前已经大量地分布在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其中又以福建人为主。他们把商品运送到日本、朝鲜、占城、柬埔寨、暹罗、北大年、望加锡、索洛、苏门答腊,以及荷兰人设有代理的雅加达。中国人之所以只能走这么远,还和他们的船只有关。在明成祖时代,中国的大船是全世界最大的,但是到了明末,由于担心商人们跑太远,去其他国家移民,政府规定民间不能造大船,这使得中国海上力量变弱,虽然遍布东南亚,却无法与西方海军相抗衡。

但明朝政府又没有力量防止中国人到海外定居。比如,仅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在菲律宾一个与马尼拉相对的岛上,就有四五万中国人,至于全世界分布的中国人更是不下10万[245]。他们许多已经在当地结婚生子,有了土地,从事各种行业。

当清朝灭亡明朝后,这些中国人普遍受到了当地社会的排斥,变成了没有国家的二等公民。

在这些国家中,安南国和日本国是排斥汉人最厉害的两个国家[246]。安南乘机在红河入海口处设立障碍,不让中国人进入,借机索要贿赂。而在日本,大量中国人已经娶亲,有了商店和货栈。一旦中国陷落,日本立刻将这些人视为懦夫,开始驱赶他们离开,不管他们在日本是否有家庭。

那些穿着清朝服饰去做生意的人也被禁止,不准买卖。按照西班牙人的看法,大部分邻国是在嘲笑中国人,歧视他们,只有日本人是在虐待他们。

除了远距离观察,还有近距离历险[247]

当清军进攻南明时,一位传教士卫匡国在南明隆武帝的允许下,居住在温州的温溪县。这里被清军占领时,卫匡国立刻在门上贴了一张红纸,上面写着:此屋系欧罗巴人居住,他是传教士。他还把最精美的书、光学仪器、数学仪器都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上,把救世主像放在祭坛上,以表明自己的身份。

这招很管用,不管是平民还是士兵都不骚扰这个传教士。后来,攻占该城的清军将领终于把他找去了,问他愿不愿意剃头?

对外国人来说,留着明朝的发型也属于奇装异服的一种,他并不在意换成另一种,于是欣然同意。这位将领当场给他剃了头。卫匡国表示,既然剃了头,就不适合再穿明朝的服装了,将领说对,于是脱下帽子和靴子给了卫匡国,并设宴招待了他,再把他送往更加安全的大城市杭州

在广州的曾德昭也有冒险经历。他当时负责广州的教堂,城破时,士兵们将他捆起来,逼迫他交出财产。过了好多天,有一位王爷突然来释放了他。

这位王爷不仅不要他的财富,还送给他圣经和祈祷书,又施舍了大量金钱,把房产还给了他,让他安心居住。

这位王爷为什么这样做呢?原来他曾经是明朝将领,在著名的基督徒将领孙元化手下当过兵。[248]在明朝将领里,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弟子,对西洋科技颇感兴趣,在军事上重视西洋的火炮和军事战术,将之引入到与清军的战争中。在抗清战争中,明朝并不缺乏有名的将领,只是由于制度原因,无法让他们发挥出真正的智慧来为国家服务,这才是一个国家衰老之象。

这位王爷是孙元化的手下,叫作尚可喜,后来被封为平南王,是与平西王吴三桂平起平坐的大人物,也是帮清朝稳定广东的大功臣[249]

除了这些处在明军清军对阵战场上的人,也有传教士陷入了张献忠所在的叛乱区域:四川省。

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250],传教士安文思前往四川寻找另一位传教士利类思,恰好赶上了兵荒马乱。不过,他们得到了当地重要官员的保护。不想随后张献忠攻陷了成都,并建立了大西国。不管是传教士的记述,还是民间的传闻,张献忠都以杀人著称,在他的治理下,四川省的土地上铺满了累累白骨,即便是佛教徒也不能幸免[251]。但张献忠对传教士却并没有杀害,只是强迫他们加入了大西国政权,担任天文学家。

在这个政权下,传教士继续工作,甚至将张献忠的一些仆人拉入了基督教

随着清军的深入,大西国政权倒了台,张献忠率军前往陕西,也将两位教士带往陕西。在严密的监视下,他们无法逃脱。但随后,张献忠被清军击败,两位传教士也被士兵们俘获。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清军的一位指挥官救了他们。

原来,指挥官在北京见过汤若望,知道和他类似长相的外国人都是传教士。

第二年,清军回京师,将两位教士带回了北京,他们才从兵荒马乱中逃脱。此时,已经是大清皇朝统治中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