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汪大渊:古代中国遭遇世界,明代东南亚海洋航行

汪大渊:古代中国遭遇世界,明代东南亚海洋航行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跟随郑和的马欢更是肯定了汪大渊描写的准确性[201],使得他们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践行者,而不仅仅是资料收集人。回国停留了一段时间,到了公元1337年冬,汪大渊第二次出海,这一次以东洋为主,也就是在东南亚地区印度尼西亚东部的海洋上,向菲律宾、文莱等地航行。汪大渊的海上行程从泉州出发后,经过两昼夜的航行,首先到达的是澎湖。在汪大渊笔下,台湾岛与已经属于中央政府的澎湖,在民俗上是有差异的。

汪大渊:古代中国遭遇世界,明代东南亚海洋航行

除了琐玛这样的信仰者,在中国的商人中也有人长期漂泊在外。比如,在公元1304年(大德八年),就有一位叫作杨枢的人从中国出发,乘船前往波斯湾内的霍尔木兹,来回共用了五年时间。[198]

而更加著名的则是一位叫作汪大渊的人,他不仅两次乘船前往海外,在海外停留了数年[199],回来后,还将自己的观察整理了一本书,并流传到现在[200]

这本书与宋代流传的海外见闻不同,宋代的书所记载的内容大都是文人们从商人处打听到的消息,而作者本人并没有出过国。汪大渊的书记载的却基本上都是作者本人去过的地方,因此,它很少引用外来的资料,只是记录自己的观察,价值也更加显著。到了明代郑和西洋时,跟随郑和的马欢更是肯定了汪大渊描写的准确性[201],使得他们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践行者,而不仅仅是资料收集人。

汪大渊可能生于公元1311年(至大四年)[202],到了公元1330年(元至顺元年),刚刚成年不久的他第一次随船出海。这一去就是数年。他的第一次出海也是选择了当时的主流区域,也就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人的线路,他从中国出发后,经过了东南亚前往印度,再从印度去往中东地区,最后可能到达过非洲海岸。

回国停留了一段时间,到了公元1337年(元惠宗至元三年)冬,汪大渊第二次出海,这一次以东洋为主,也就是在东南亚地区印度尼西亚东部的海洋上,向菲律宾、文莱等地航行。他可能于三年后返回国内,在海外停留时间一共可能达八年之久。

除时间长之外,由于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亲自前往,他记载的地点也是最多的。在宋代的几本著作中,最多记载了五十几条地名[203],而记载郑和下西洋[204]的三本书加起来一共只有46个地名。事实上,郑和下西洋由于是官方行为,他的舰队实际上忽略了许多地方,特别是东洋地区,更是他航行的空白点。汪大渊却一共记载了99个地名,由于许多条目下都有更多的附属地名,全书中异域地名的总数加起来,有220个以上[205]

汪大渊的海上行程从泉州出发后,经过两昼夜的航行,首先到达的是澎湖。这里还属于元朝管辖的地界,隶属于泉州晋江县,每年的税收只有盐税一项,税额是中统钱钞10锭25两。[206]一个地方是否属于某个国家,其重要标志是:它是否向这个国家纳税。从这个角度说,虽然税额很少,只是象征性的,但依然可以证明澎湖列岛早在元朝就已经属于中国。

接下去,他详细记载了台湾在原住民时代的情况。到了清代,中央政府从郑成功开创的郑氏政权手中接管了台湾,将之完全纳入中国版图。在之前的三国时期、南宋和元代,虽然中央政府也曾经出兵台湾,但台湾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原住民文化,只能算是中华文明的影响区域。(www.daowen.com)

在汪大渊笔下,台湾岛与已经属于中央政府的澎湖,在民俗上是有差异的。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种植。但这里的人还不会制造舟楫,只有简单的筏子;不管男女,都把头发盘起来,穿着花衣服。他们懂得煮海为盐,也会用甘蔗制酒。这里也有长幼尊卑,但对外来人却并不友好。如果有人在这里犯法,很可能会被吃掉。[207]

离开台湾后,他们去了菲律宾,再从菲律宾外海前往占婆等地,这样的道路使得汪大渊几乎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走遍,没有遗留,这一点甚至是郑和都做不到的。郑和的航线更加偏西,对于台湾以东、菲律宾以外等东洋地区并没有覆盖。

旅途的最远处,越过印度之后,汪大渊也到达了中东和非洲海岸上,他记载的最遥远的一批地名是麻呵斯离、甘埋里、马鲁涧、层摇罗、天堂、哩伽塔、阿思里等。[208]这些地方让他成了海外航行最远的中国人之一。

然而,汪大渊的旅程并没有像马可·波罗那样,在故乡激发起更强烈的好奇心,反而慢慢被遗忘了。他记录的那些地名甚至现在都充满了争议,需要人们不断地考证。他的书在明初还有人读,并被郑和的船队验证,但后来则被认为是如同《山海经》一样的神话,不予理睬。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中国人就失去了对外的好奇心了呢?为什么东西方在都出了探险家之后,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不幸的是,东西方在好奇心上的分道扬镳,也恰好发生在元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