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人在吴哥突破世界观

中国人在吴哥突破世界观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随后发现的一个中国人的记载,却让欧洲人不得不信服,吴哥的建筑群就是本地人的产物。他的目的是让吴哥臣服,吴哥也的确表示要服从大国。对一个游客来说,感受最深的也许是吴哥王权的威严。对于吴哥的等级制度,周达观也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所谓小吴哥,指的是一个带着城墙和护城河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由于雄伟无比,成了吴哥形象的代表。

中国人在吴哥突破世界观

唐代玄奘的详细记录,让现代的人们能够恢复对古代印度的认知。在玄奘死了数百年之后,元代一个叫作周达观的人又让世界吃了一惊。

当欧洲人发现吴哥时,一开始不相信这是本地文明建造的,他们总认为如此杰出的建筑只可能出自欧洲人之手,于是设想了欧洲文明中某个神秘团体曾经来过东南亚,修建了吴哥[154]。但是,随后发现的一个中国人的记载,却让欧洲人不得不信服,吴哥的建筑群就是本地人的产物。

周达观,字草庭,浙江温州人。在元朝,东南亚是一块特殊的地方。当蒙古人完全占领了中国之后,广东、云南和西藏就成了它的南部边界线。西藏的地理过于特殊,不需要做说明,但广东、云南和东南亚之间,并没有过于险要的地理特征相阻隔。

但蒙古人却在越南、印尼、泰国等地接连吃了败仗。在越南,一个叫作陈朝的小国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越南的民族英雄陈兴道用武力击败了蒙古人的进攻。[155]蒙古人从海路进攻占婆[156]和爪哇也不顺利。

特别是在爪哇,在公元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之前,是一个叫作新柯沙里的王朝统治。到了王朝末年,发生了内乱,而恰好这时蒙古人发动了远征,于是一位叫作韦查耶的将军表面上与蒙古人联合,对抗其他的篡位者,当蒙古人把其他人打败后,韦查耶反过来进攻蒙古舰队,逼迫他们意识到无法完成征服,只好离开。[157]

在蒙古人的“帮助”下,一个叫作满者伯夷的国家就这样建立了起来,直到西方人到来之前,满者伯夷才终结。不过,它并非亡于西方天主教徒,而是在穆斯林的冲击下垮台的。[158]

蒙古人虽然击败了缅甸的蒲甘政权,并进攻泰国,却无法建立有效统治,使得东南亚的国家继续保持了独立性。对蒙古人共同的抵抗,还有助于产生东南亚的民族主义

柬埔寨由于与元朝不接壤,更是逍遥于化外。但蒙古人还是希望获得宗主权,即表面上的臣服。在周达观之前,蒙古皇帝向吴哥派遣了一个千户长和一个万户长,让他们去宣旨,逼迫对方臣服,不想两人一去不返,再无消息。

于是,蒙古人只好再派使者,这就轮到周达观出场了。

公元1296年(元贞二年),周达观接受了朝廷的命令扬帆出海,前往吴哥的土地,历时一年半,对吴哥进行了详细的观察。[159]

他坐船从温州离开中国,经过福建、广东外的海洋港口。在当时,从广东往外的海洋叫作七洲洋,从海南岛往越南方向则是交趾洋。他经过交趾洋到达占婆。现代的越南在当时是由占婆和南越两个国家组成的,其中南越以红河三角洲为中心,而占婆占据了中部的顺化和中南部的芽庄一带。至于现在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和湄公河三角洲,还属于柬埔寨(真腊、吴哥)的势力范围。

当时的占婆在北方的压迫下已经衰落,却还存在着。周达观从占婆再次出发,到达了一个叫作真蒲的地方,这里周围的海洋称为昆仑洋。在越南的南部海洋中有一片群岛称为昆仑列岛,昆仑洋指的就是周围的海域。

到了昆仑洋,距离湄公河三角洲就很近了。湄公河入海口有许多条支流,形成多个海港,周达观的船是从第四港进入内河的,其余的支流都因为沙多水浅而无法通大船。

进入内河行驶半个月,他们在一个叫作查南的地方换了小船,再前行十余日,渡过洞里萨湖(周达观称为淡洋),到达一个叫作干傍的地方,这里距离吴哥只有50里陆路了。

周达观是这一年二月二十日从温州离开,三月十五日抵达占城,由于不顺风,到了七月才到达吴哥。他的目的是让吴哥臣服,吴哥也的确表示要服从大国。但人们现在感兴趣的不是他的外交,而是他看到的风土人情。

柬埔寨的土地上,早期是一个比较靠近大海的扶南国,之后扶南国被真腊国取代,真腊又分裂为水真腊和陆真腊,分别在海边和陆上建立首都。

之后,由于真腊与爪哇岛上的室利佛逝王国发生冲突[160],被对方灭亡了。残余人士跑到了远离海边的三波坡雷古建立了新首都,这里至今还有一片寺庙群。之后,他们把首都迁往了更靠北方、靠近洞里萨大湖的区域,这里也就是后来吴哥的所在地。

建立两百多年后,吴哥文明达到了高峰,苏利耶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七世分别建立了小吴哥和大吴哥。但到这时,也就是吴哥文明走下坡路的时候了。由于花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去建立寺庙,这个文明的衰落是必然的。

周达观到来的时候,吴哥最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正因为如此,那些辉煌的作品都已经完工,周达观看到的吴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吴哥已经很相似了。

他的记述中让现代人最感兴趣的是,除这位元朝的使臣之外,吴哥还有一批中国人在那儿做生意,当地人把这些人称为“唐人”,这表明当时中国人已经开始为了贸易移居东南亚了。

通过一年多的观察,加上在唐人群体中四处打听,周达观的书将一个真实的吴哥反映给我们。

对一个游客来说,感受最深的也许是吴哥王权的威严。国王出行时,除前面的军马和旗帜鼓乐之外,还有宫女三五百人穿花执烛,自成一队。又有宫女带着金银器皿及文饰之具,还有宫女手执标枪、标牌作为内兵,又成一队。

后面是羊车、鹿车、马车,以金为饰。大臣、皇亲骑象,红凉伞不计其数。国王妻妾,或轿或车,或马或象,用的是销金凉伞。

接着才是国王的仪仗,他本人立于大象之上,手持金剑,象牙套着金子。国王用销金白凉伞20余柄,伞柄都是金做的。国王四周簇拥着许多大象,大象之外是军马。(www.daowen.com)

对于吴哥的等级制度,周达观也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建筑,他不吝笔墨地叙述了国王宫殿的奢华,然而,国君以下的房屋却显得简陋无比,甚至大臣的房屋也不允许全部使用瓦片,而寻常百姓人家更是片瓦不留,只准用草盖上屋顶。

在服饰上,这里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国王可以戴金冠,穿花布,但普通人只能缠一块围腰。

从周达观的描述来看,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集权制国家。

在柬埔寨所有的风俗中,最令周达观感到有趣的,是一种破处的仪式。在汉地,由于孔孟儒教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对于处女看得非常重。汉地的周达观来到吴哥,却发现这里的风俗不仅不看重结婚时是否是处女,还刻意要在女孩小时候找来僧道把她的处女膜刺破。[161]

当然,现代人最关心的还是周达观看到的建筑。

现代保存的吴哥核心区域,是由北面的吴哥王城(大吴哥)和南面的吴哥窟(小吴哥)组成的。所谓小吴哥,指的是一个带着城墙和护城河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由于雄伟无比,成了吴哥形象的代表。小吴哥的建造者是苏利耶跋摩二世[162]。周达观见到小吴哥时,称之为鲁班墓,周围可十里,石屋数百间。

为什么把吴哥窑称为鲁班墓?这与当地的传说有关。相传建造这座神庙的是一位仙女的儿子,曾经在大神因陀罗[163]天上的宫殿学习技艺,他也是柬埔寨人尊奉的建筑之神。这个传说到了居住在柬埔寨的唐人口中,就把当地的建筑之神与中国传说中的鲁班相比。

至于为什么将吴哥窟说成是墓地,也可能是有道理的。吴哥窟建于吴哥王朝鼎盛的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这位国王死后,遗骨可能就葬在了吴哥窟之内。

唐人们将这两个传说综合起来,将吴哥窟附会成了鲁班墓。

从吴哥窟西门出来,渡过宽阔的护城河,向北走半里许,在路的西侧有一座小山,这小山叫作巴肯山,是整个吴哥片区的制高点,也是看日落的最佳地点。山上也有一座寺庙。周达观称它为石塔山,当地传说这是鲁班——自然也指柬埔寨的建筑之神——一夜造就的。

从巴肯山东面的道路继续向北半里,就是著名的吴哥王城,也就是大吴哥了。如果说小吴哥只是个庙,那么大吴哥就是个典型的城池,是吴哥王的首都。

根据周达观的观察,大吴哥城墙周长20里,有5个城门,每个门都是两重。东墙上开有两个门,其余的几面各只开一个门。城墙之外是巨大的护城河,护城河上,在城门的位置架着壮观的石桥,桥的两侧有54个石头雕刻的神祇,规模巨大,面目狰狞。桥的栏杆做成蛇的形状,每条蛇都是9个头,54个神祇好像是在用手拉住蛇,防止它逃走。城门上有5个巨大的佛头雕塑,面向四方,中间一个用金装饰。门的两侧雕成石头大象。城墙用石头垒成,高约二丈。

这一段叙述非常精准,除了装饰用的金子不见了,现代的人们看到的城墙、城门、桥还是和当年一样壮观,不管是蛇状的栏杆、石头神祇,还是城门上的佛头,都还保留着。

那所谓的佛头其实是一张张的巨型脸庞,这是阇耶跋摩七世的创造,他在主要神庙和城门上都刻上了巨型的人脸(有可能有一部分是根据他的形象塑造的),现代人称之为高棉的微笑。

过了城墙,在吴哥王城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叫作巴戎寺。巴戎寺上也雕刻着200多张石脸。这些石脸和众多的塔尖,将巴戎寺塑造成世界上最诡异、最神秘的建筑。周达观将之称为金塔,这说明当时巴戎寺的主塔曾经用黄金包裹,但周围的20余座副塔却仍然是石头的。

根据他的叙述,巴戎寺的东大门外有金桥一座,金桥左右有金狮子两个。在旁边的石屋里还有金佛八个。这些黄金制品,以及桥梁的痕迹,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至今没有找到。

在巴戎寺的西北方向是巴方寺。从规模上来讲,巴方寺的高度是超过巴戎寺的,周达观称巴方寺为铜塔,表明当初寺表面覆盖着铜。

再往北就是吴哥王的宫殿了。由于宫殿是木制的,现在除巨大的石台之外,什么都没剩下。但在宫殿的园子里有许多土黄色的陶片,或许可以证明周达观称只有国王宫殿和大臣的主屋才能用瓦覆盖的说法是正确的。

虽然木质结构无存,但在王宫的花园中,也有一座石头的塔,这座塔保留了下来。周达观也称这座塔为金塔,表明当初它也覆盖了黄金。

在吴哥王城之外,还有三个巨大的池塘,分别叫作东池、西池和北池。周达观也记载了其中的东池和北池。

在历史上,许多国家由于文献不全,其历史和建筑往往要从中国文献中寻找痕迹。人们对于中国文献的重视,除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之外,就属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了,其记载之详细和准确,让人们完全可以对号入座,一一寻找到吴哥周边的建筑。《大唐西域记》对于印度的部分记载得还不够详细,常常让人们猜测不已,但《真腊风土记》这本书即便现代人都可以作为旅行指南使用。从这个意义上,它的确是蒙古帝国时代中国人对外部观察的一大成就。

然而,周达观只是作为一个使臣去往海外,他的使命是有期限的,他生活的区域也主要是在国内。他虽然记载了吴哥地区生活着一些唐人,却并没有更详细地去考察这些人的生存状态。那么,在元代,有那么多的外国人住在中国,到底有多少中国人真的移居海外了呢?

这个问题更加全面的答案也许已经淹没在历史之中。但根据流传下来的资料,我们知道,至少有两个人不仅移居了海外,他们在海外的事迹还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只是,他们传奇的遭遇也只能在蒙古帝国时代才有可能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