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大历史: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航线

丝绸之路大历史: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航线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国家就分布在航线的必经之路上,也就是越南、柬埔寨沿海地区,马来半岛,以及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上。虽然东南亚普遍信奉印度教了,但是,印度的佛教徒们由于笈多王朝信奉印度教,纷纷到海外闯荡,于是东南亚成了他们的一个跳板,让他们从海路进入中国境内。

丝绸之路大历史: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航线

北魏时代,除了西北的道路可以通行,在东南的海道也是可以通行的。杨衒之列举的海道国家里,[200]最远的是大秦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

从大秦国经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到了东南亚,首先到达的是歌营国,也叫加营国,[201]这个国家可能在马来半岛的南端。歌营国在汉魏时期都不为人所知,也没有到中国来拜访过,北魏时期,才有一个僧人菩提拔陀(也叫佛驮跋陀罗)从歌营国来到了中原,由此人们才知道了这个国家。

根据菩提拔陀的叙述,人们知道,从歌营国北上一个月,可以到达句稚国,再北行11日,到达典孙国,这两个国家可能都在马来半岛上。

继续北行30日,就到了高棉前身的扶南国。扶南北行一个月,到达林邑国,也就是著名的占婆国,在现代越南中南部。林邑国继续向北,就进入了南朝萧梁的地界。

除了这些陆路国家,还有奴调国、斯调国等海上国家,可能位于现在的印尼群岛上。

但事实上,海道的开通却比杨衒之记载的时代还要早上200年,在东吴时期,就有一次著名的出使,从而打开了中国人对东南亚的认知。

公元230年(黄龙二年),东吴大帝孙权派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带了上万名士兵出海,寻找两个传说中的岛屿[202]相传在东海中有两个岛屿,分别叫夷洲和亶洲。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去寻找蓬莱仙山,徐福就到了亶洲不再回来。[203]

东吴巩固了江东之后,由于地域狭小又无法与曹魏争夺中原,孙权开始考虑向海外扩张,于是,他被有关海外岛屿的传说吸引了。加之海边的渔民常常被风吹到海外的岛屿上,带回来了更多关于岛屿的传说,便促成了这次派兵。

卫温和诸葛直出海后寻找亶洲没有找到,只找到了夷洲,带回来数千人。到底夷洲和亶洲在什么地方,已经不可考,从地理上说,很有可能是台湾到琉球群岛之间的某个岛屿。两位将军的收获并不能让孙权满意,第二年,他将两人以违诏无功的名义杀掉了。[204]

这次出行虽然收获不大,却成了东吴探索东南海域的开端。除了向东海方向寻找出口,东吴还重新占领了海南岛,公元242年(赤乌五年),孙权派遣将军聂友和校尉陆凯带兵三万讨伐珠崖和儋耳,进入海南岛。[205]在越南北部的交州,孙权也派将军吕岱占领(公元226年,黄武五年)。[206]

就在吕岱平定了交州之后,孙吴又派出了使节前往东南亚地区进行宣谕,于是就有了朱应、康泰出使南海。[207]

这次出使虽然记载不详,带来的信息却是决定性的。在汉代,人们对南海的印象还是很浅薄的,只知道天竺、掸国、叶调等少数国家,但到了东吴之后,人们开始对南海上的许多国家熟悉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地有过接触的国家达到了15个。[208]除了位于印度的中天竺国、位于尼泊尔的天竺迦毗黎国[209],以及位于斯里兰卡的师子国,其余的12个国家都是东南亚国家。

表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海十五国[210]

这些国家大都分布在一条连接了中国和印度的航线上,从广州或者交州出发后,经过越南中南部、柬埔寨,沿着暹罗湾、马来半岛一直南行,进入爪哇海,从巽他海峡或者马六甲海峡过境前往印度,也可以从克拉地峡附近走陆路进入孟加拉湾,再走海路前往印度[211]。(www.daowen.com)

这些国家就分布在航线的必经之路上,也就是越南、柬埔寨沿海地区,马来半岛,以及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上。

在这些国家中,占婆(林邑)和扶南依然是两个巨型国家,其中占婆虽然世系更迭,却一直保持着强国的地位,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即越南)独立之后,占婆才逐渐被蚕食。扶南国作为内陆强权一直持续到公元6世纪中叶,才被另一个高棉人的国家真腊所取代。[212]真腊作为扶南的一个内陆附属国,曾经在现代老挝的占巴塞地区活动,[213]随后向南推进,占据了扶南的所有领土,并将首都设在了位于现代柬埔寨首都金边和暹粒之间的一个地区,这个叫三坡波雷古的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砖塔,代表着前吴哥时代的建筑巅峰。[214]

扶南由于处于海路交通的要道上,造船业非常发达,他们制造出一种形制独特的船,船头和船尾造成鱼的形状,可以载百人以上。[215]在南海上还有更大的海船,甚至可以装六七百人。[216]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东南亚地区印度化的高峰时期之一。在之前,印度的佛教已经到达了这里,而到这时,印度教也开始遍布东南亚。

印度教在东南亚的到来和佛教的传播,与印度本土的笈多王朝发展有关。东吴时期,扶南王曾经派人前往印度的摩揭陀故地,当时这里还是贵霜帝国的属地,贵霜人赐给扶南王四匹月氏马。[217]贵霜人信奉的是佛教,因此,东南亚这个阶段是佛教化时期。随着笈多王朝在印度的崛起,残余的贵霜人纷纷南下逃亡,甚至来到扶南夺取了王位,统治了一段时间。[218]但随着笈多王朝完成了对印度的控制,印度教也随着贸易活动来到了东南亚,重新影响了东南亚的格局,不管是扶南、真腊还是占婆都变成了印度教的国家。

虽然东南亚普遍信奉印度教了,但是,印度的佛教徒们由于笈多王朝信奉印度教,纷纷到海外闯荡,于是东南亚成了他们的一个跳板,让他们从海路进入中国境内。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记载的从东南亚进入中国的外国僧人有7位,此外,除了法显还有3位中国僧人也从南海道前往印度或者回国。[219]应该看到的是,这些僧人只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他们比其他人幸运在于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而没有留名的应该也不在少数。

外国7位僧人中,有4人是从天竺经过东南亚过来的,剩下3位是皈依了佛教的扶南人。在外国僧人中,最有名的是拘那罗陀,在汉地,他的另一个名字叫真谛。[220]他本来是西天竺的优禅尼国人,周游天下后在扶南定居。梁武帝时期,派人送扶南使者回国时,扶南人将真谛献给了梁武帝。于是,公元546年(大同十二年),真谛来到了南海,在路上走走停停,耽误了两年,直到公元548年(太清二年)闰八月才到达京师。梁武帝对真谛宠信有加,但不幸的是,这时已经到了南朝梁的末期,颠覆了整个国家的“侯景之乱”随即爆发,“南朝四百八十寺”都进入了崩塌的节奏。

在“侯景之乱”时,真谛逃离了金陵,向东来到了富春,在那儿翻译经文。之后,真谛经历了梁末的一系列战乱,在侯景、梁陈诸帝的宫廷周游,还曾在东南沿海地区游荡。他试图乘船离开汉地,去往马来半岛上的楞伽修国(即狼牙修国),因为信众的苦苦挽留而留在了南越。他还曾计划坐大船回天竺,却又被海风吹回。最终,在公元569年(太建元年),真谛病故在这片他耕耘了20多年的土地上,目睹了佛教的起起落落。

表12 南海来的僧人群体[221]

除信仰以外,贸易也成了南海交通的主流。对于汉地人而言,国外稀奇古怪的国名和人名,以及不同于汉人的肤色和语言,他们乘坐着各式各样的船从海上冒出来,出现在广州和交州的港口,带来了大量的象牙、犀角、翠羽、蛇珠、火浣布[222],千名万品都是汉地少有的珍宝,让人眼花缭乱,交州和广州也成了整个南朝最富裕的地区之一。[223]

然而,在看到了贸易繁荣的同时,人们又往往忽略了一点:在这个时期进行贸易的船只大都来自外国,不仅有东南亚的扶南,还有印度和波斯的船只,而中国本土的船只却相对较少。这和中国的中央政府注重国内经济、轻视海外贸易有着直接关系。这个时期发展海外贸易的大都是地方政府和民间,由于民间经济实力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展出制造大船的技术,使得中国的造船业一直较为落后,唯一的例外三国时期的东吴,曾经制造过海船前往海外。但随着西晋的统一,政治重心回到了中原,垄断海外贸易的依然是外国的船只。高僧们也往往乘坐外来的船出入于南海。

直到唐代,随着海外的贸易的发展,中国的造船业才逐渐积累出强大的实力,这种实力到了宋元时期到达顶峰,开辟了一个中国主导的贸易时代。

从这种意义上说,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海外贸易只是一个前奏,它将要开启的是唐宋元时期的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