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访印度:法显见证伟大王朝与国际象棋之诞生

探访印度:法显见证伟大王朝与国际象棋之诞生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到达印度时,法显应该感到幸运。但法显却赶上了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时期。印度人还发明了国际象棋,这个小小的格子棋盘最终会风靡全世界,成为最流行的棋类游戏。而其中最强盛的一个是位于印度中北部的摩揭陀国,笈多王朝就是在摩揭陀国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法显到来后看到的,依然是众多的城市国家。北天竺也由此终结,法显来到了佛陀生活过的中天竺。关于中天竺的情况,法显做了细致的描写。

探访印度:法显见证伟大王朝与国际象棋之诞生

在到达印度时,法显应该感到幸运。印度的历史总是聚少分多,只有短短的几个王朝代表了它的帝国时代,在其他大部分时间里,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代表了位于这片次大陆上的众多小国家。

但法显却赶上了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时期。在印度,除了信奉佛教孔雀王朝,其次(对于印度教而言甚至更伟大)就是笈多王朝了。[45]

人们常常谈论印度三大古代王朝,其中贵霜由于是外来人建立的,在印度往往不被承认,而信奉印度教的笈多王朝被认为是正宗。

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王朝衰落之后,在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期(公元380年开始)达到了鼎盛,而这也恰好是法显到来的时期。

笈多王朝除了留给我们一个帝国的回忆,更发展出了独特的新印度文明。[46]这是一个属于科技、工程、艺术文学、逻辑、数学天文宗教哲学的时代。在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宫廷里,除了征服者,还有被称为“九大明珠”的学者。他们之中为首的是迦梨陀娑,他写出了梵语文学的最高成就《沙恭达罗》。还有数学家、天文学家阿耶波多,他的成果如此之多,我们可以把他比作印度的张衡,甚至比张衡还要伟大:他创造了数字“0”,使得印度的十进制计数法趋于完善,当西方人从波斯接受了这套计数法后,印度的数字成就便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还在圆周率、三角关系式、级数恒等式上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在天文学上,他得出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结论,并推算了太阳系的运行方式、解释了日食月食等。

这还是一个属于《爱经》的时代,当西方世界正处于禁欲的挣扎中时,印度人却学会了享受性的愉悦,并把它上升为一种艺术,将人性从冰冷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

印度人还发明了国际象棋,这个小小的格子棋盘最终会风靡全世界,成为最流行的棋类游戏。

总之,在印度人的回忆中,灿烂的笈多王朝几乎成了天国的代名词,笈多的宫廷充满着有教养的人,君主进行着贤明的统治,在宫廷之外,各个阶层都安守本分:婆罗门祀奉着那些主宰着天地宇宙的大神,刹帝利维护着国家的秩序和安全,吠舍为整个社会提供着富足和贸易,而在他们之下的阶级,则为治国者和祭祀者提供着食品和其他各种物质享受,这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47]

但笈多帝国又和古代中国的模式不一样。按照古代中国的标准,一个王朝应该是一个集权式的单一国家,但笈多帝国并不符合这个标准。事实上,即便在笈多王朝,印度还是有很多个国家。而其中最强盛的一个是位于印度中北部的摩揭陀国,笈多王朝就是在摩揭陀国基础上产生的。周围其他的国家虽然服从于笈多帝国,却又是半独立的王国。它们只是尊崇摩揭陀国的国王,向他朝贡,但摩揭陀国王却无法插手这些王国内部的日常事务。

所以,法显到来后看到的,依然是众多的城市国家。但帝国架构的存在,使得各地的秩序井然,旅行者能够安然往来。在其他大多时候,在印度旅行则是危险重重,随时可能遇到强盗或者不服从国际秩序的小国君。[48]

经过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界附近的小雪山,法显经过了一次夏坐(公元403年,元兴二年),又过了几座城市国家,包括罗夷国、跋那国,渡过新头河后又有毗荼国,进入了中天竺。[49]

此时,他已经穿越了巴基斯坦中部的平原,来到了印度北部大平原之上。北天竺也由此终结,法显来到了佛陀生活过的中天竺。这里的遗迹不再像之前那样是人们虚构的,而是佛陀真实经历过的。这里曾经是佛教世界的中心,却由于遥远,第一次对中国人掀开了面纱。

关于中天竺的情况,法显做了细致的描写。这里各个国家的国王都信奉佛法,供养了大批僧人。中天竺的气候寒暑调和,没有霜雪,人民殷乐,没有户籍官法,耕种王家土地需要缴税,这些耕种者也是来去自由。刑罚也很轻,大部分依靠罚钱解决,犯下谋逆大罪的惩罚是砍掉右手,不至于死。这里的人们不喝酒、不杀生、不吃葱蒜,这显然与食素有关。

但法显也发现,当地有一部分人是不受此约束的,这部分人叫旃荼罗[50]。当初,来自欧亚草原的雅利安人入侵了原本居住在南亚次大陆的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是白人,达罗毗荼人更接近于棕色人种;雅利安人为了维持统治,实行了种姓制度,其中雅利安人占据了高种姓,而达罗毗荼人则成了不入流的种姓旃荼罗。旃荼罗人不需要遵守婆罗门教的规矩,因为婆罗门教本来就是雅利安人带来的;他们可以饮酒吃肉,但社会地位极低,处处受到歧视。按照法显的说法,旃荼罗人进城甚至要敲击一种木头,让其他人听到了好避开他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到了笈多王朝,印度已经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印度教国家,佛教已经衰落了。

中天竺诸国不养猪、鸡,不卖牲口,没有屠夫和酒家,货币用一种贝壳。家家户户供养僧人,信奉佛教。

从这里到离开印度,法显都没有碰到大山,大部分地区很平坦。他还认为,从这里向南直到南天竺和大海,都没有高山存在。[51]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去到印度中部的高止山脉,当然,高止山脉与中亚大山比起来,也只算是小山包而已。

法显在南天竺碰到的第一个城市叫摩头罗,在一条叫遥捕那[52]的河流旁边。在现在印度古都阿格拉(泰姬陵所在城市)的西北方,有一个小城叫马图拉(即摩头罗),小城边流淌着著名的河流亚穆纳河(即遥捕那河),这条河继续流淌,就到了下游城市阿格拉。马图拉现在很不起眼,但在古代,却是贵霜王朝在印度中部的首都。[53]

贵霜王朝除了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在印度的马图拉也设立了行政中心,形成双中心。因此,在贵霜王朝以及笈多王朝,马图拉都是印度著名的大城市,只是到后来才衰落了。即便如此,印度许多著名的贵霜时期的雕塑仍然是出土于马图拉。

法显时期,马图拉(摩头罗)还有二十座寺庙和三千僧人。

从摩头罗离开,向东南18由延,有另一个国家叫僧伽施[54],这里有僧人千人。法显在这个国家的龙精舍完成了公元404年(元兴三年)的夏坐。

从僧伽施东南行7由延,就是著名的曲女城,法显称之为罽饶夷城。城市挨着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恒河(法显称为恒水)。曲女城是佛教里一个重要的圣地,是佛陀为弟子说法处。恒河南北两岸都有佛陀说法的遗址。

从曲女城东南行10由延,就到达了沙祇大国。这里位于现在印度大城市勒克瑙旁边的阿约提亚。阿约提亚现在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地区,被认为是印度教大神罗摩[55]出生的地方。在中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皇帝巴布尔[56]又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清真寺。随着现代印度教的复兴,印度教徒们在领袖们的号召下,将清真寺拆除,引起了印度国内血腥的种族冲突。在法显时代,沙祇城却是一个大国拘萨罗国的古都。从沙祇城向北8由延,到了拘萨罗国的新都城舍卫城。

舍卫城是法显经过的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圣城,这里有著名的祇园精舍(法显称祇洹精舍)。根据佛教传说,佛陀在这里居住了25年。精舍在城南门外1200步,东向开门,门户两边有两根阿育王石柱,左柱头是法轮形,右柱头是牛形。园内池塘水流清洁,林木茂盛。

在法显时代,舍卫城的宗教关系非常复杂,围绕着祇园精舍有98座佛教寺庙,除了一处空的,其余都住人。但在98座寺庙之外,还有96种“外道”存在。所谓“外道”,就是信奉印度教、耆那教等与佛教有关联却又不是佛教的宗教。

在舍卫城周围,还有不少圣迹,比如城西50里有迦叶佛的诞生地,东南12由延有一个叫那毗伽的地方,是拘楼秦佛(又称拘楼孙佛)的诞生地,再北行不到1由延,是拘那含佛的诞生地等。

印度最早的佛教把佛陀当作一个修行得道的人,以及众人的导师,这个定位与中国的孔子很相似。可是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佛陀被神话成了“佛”,也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人”了。再后来,人们开始相信,佛陀也是有前世的,因为世界经历过多次的毁灭和重生,也就是劫。在每一劫时,都会有一个佛陀来开导(而不是拯救)人类,这些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今世。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已经有六位佛出现过,其中第四、五、六位分别是拘楼孙佛、拘那含佛和迦叶佛。[57]

如果说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地是历史遗迹,那么其余诸佛的出生地就来自人们美好的想象了。(www.daowen.com)

从那毗伽东行不到1由延,就是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国了,法显称之为迦维罗卫城。[58]城东50里有一个王家园林,这里就是佛陀的诞生地,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蓝毗尼。蓝毗尼位于尼泊尔和印度边境附近的平原上,历史上曾经属于印度。但由于已经在边境地区,接近喜马拉雅山系,这里的人口不多,经济也不发达。法显到达时,迦毗罗卫国以及附近已经荒芜,人烟稀少,四处都是大象、狮子等动物

在蓝毗尼,至今仍然有当初阿育王树立的石柱,宣称这里就是佛陀诞生之处,并宣布对这里免税。[59]

蓝毗尼向东5由延,有一个叫蓝莫(玄奘称之为蓝摩国)的国家,这里有一个供奉佛舍利的佛塔,四周荒无人烟,但有很多大象取水洒扫。继续向东19由延,就到达了佛陀涅槃的地方拘彝那竭城(一般称为拘尸那罗)。这里已经到了现代印度境内,是佛教四大圣地[60]之一。在法显时代,同样人烟稀少。

从拘彝那竭城东南行12由延,再东行5由延,到达毗舍离国(一般称为吠舍离国),这里也是佛教重要圣地之一,佛陀曾经居住的地方。佛陀住在城北的大林重阁精舍。佛陀涅槃前,就是从城西门而出,前往拘彝那竭城的。

从毗舍离东行4由延,有一个五河合口的所在。这里是北天竺交通要道,有五条大河[61]汇聚在附近。从印度北方最大国家摩揭陀(法显称为摩竭提国)前往毗舍离,就要经过这里。

过了河,南下1由延,就到了摩竭提国的首都巴连弗邑。这里有阿育王所建的最高佛塔,并有阿育王所立的石柱。摩竭提国是中天竺的中心,也是佛教最兴盛的地区,佛陀当年的生活主要就在这个国家展开。巴连弗邑虽然是首都,但在信仰上却没有地位,反而是这个国家南部的区域因为佛陀的圣迹而变得更加著名。

从巴连弗邑向东南行9由延,就到了印度佛教史上最大的圣迹群。首先到达的是一个叫小孤石山[62]的地方。尽管名叫“孤石山”,实际上却位于一片连绵山地的东段,这片山地逐渐过渡成平原,在两种地形的交接处留了一块孤独的石头,这就是小孤石山了。小孤石山有佛陀修行的石窟,但这个圣迹与周围的其他地方比起来,算不了什么。

从小孤石山向西南行1由延,再西行1由延,就到了著名的王舍城。王舍城有新城和旧城之分。先不说新旧城的区别,且说周围的山峰。在周围地区,大部分都是平原,却在一片广袤之上突然耸起了一圈黑白石头的山峰。这一圈山峰出现得如此突兀,不愧为鬼斧神工。人们之所以如此崇拜它,恐怕和山势雄奇也有极大关系。

更神奇的是,这一圈山峰中间围绕着一片平地,将这片平地与周围的平原分隔开来,成了一片易守难攻的所在。按照印度的说法,这一圈山又可以根据几个缺口的位置,分成五座小山脉,因此就有了“五山”的说法。在五山之中,最著名的就是法显下面提到的耆阇崛山(一般称为灵鹫山、鹫峰山)。这座山之所以神圣,也是因为佛陀曾经在此打坐。

王舍旧城就在五山环绕的平地之中,而新城在旧城以北,位于刚刚出了五山包围圈之外的平地上。如果从新城继续向北,就可以到达一个叫那烂陀的地方,这里的寺庙在整个佛教世界首屈一指,研究的理论也是最高深的,是后来唐代高僧玄奘的主要修行地,也是几乎所有唐代高僧前往印度后必到的地方。[63]但在东晋时,这里似乎还没有那么大名气,法显并没有去这个寺庙。

法显到达王舍城时,山内的旧城已经荒芜,人们大都搬到了更加方便的新城。法显专门从新城买了香、花、油、灯,请两位认识的僧人送他上了耆阇崛山。据说,佛陀在这里讲了一篇经文《首楞严经》。法显一边拜佛,一边背诵着《首楞严经》,停了一晚,才回到新城。除了耆阇崛山上的石窟,还有很多高僧大德在五山上留下了印记,不一一叙述。[64]

从王舍新城向西4由延,就到达了佛教另一大圣地伽耶城。城南20里,就是佛陀悟道的菩提伽耶所在。这里有一条小河叫尼连禅河,佛陀就是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最终悟道,因此,菩提伽耶也可以视为佛教的耶路撒冷和麦加。

法显称佛教四大圣地为“四大塔”。到这时,除了鹿野苑,他已经都到过了。

菩提伽耶有一座巨大的金刚塔,这座塔是印度教风格的,却代表了佛教最神圣的所在。塔旁就是佛陀悟道的菩提树,如前文所述,现在菩提伽耶的这棵树是斯里兰卡那棵树的枝条长成的。

从菩提伽耶向南3由延,就到了迦叶尊者所在的鸡足山。如今,在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有著名的佛教名山鸡足山,就是以此山而得名。云南大理佛教盛行的地区似乎习惯于用印度佛教圣地的名称命名本地景点,于是鸡足山也就从印度到了中国。[65]

法显到达了三大圣地之后,决心要把最后一个圣地鹿野苑也走到。鹿野苑在菩提伽耶的西方,由于他从西方过来时,绕到了更加偏北的蓝毗尼,就把靠南位于恒河边上的鹿野苑绕过去了。要想去往鹿野苑,只好回头向西走,从迦耶回到恒河边的巴连弗邑,顺恒河向西(上游)走水路10由延,在一个叫旷野精舍的地方休息。之后再继续沿恒河西行12由延,就到了迦尸国波罗㮈城,也就是今天著名的印度教圣地瓦拉纳西。

印度人崇拜恒河,而瓦拉纳西就位于恒河边,是印度人理想的葬身之地。但在瓦拉纳西城旁边还藏着一个佛教圣地,在它的东北10里左右,就是鹿野苑。佛陀悟道后,第一次就是在这里讲经,获得了他的第一批信徒,从此佛、法、僧三宝齐全,佛教正式诞生。

除了鹿野苑,法显还可能到达了鹿野苑西北13由延的拘睒弥国(《大唐西域记》中称为憍赏弥),这里也是佛陀住过的地方。

另外,他还记载了一个传说中的达嚫国,距离鹿野苑南200由延,他承认自己没有去到那里。

法显从鹿野苑返回到巴连弗邑,在摩诃衍僧伽蓝(大乘寺)得到了一部戒律。他来天竺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戒律,据说这部《摩诃僧祇众律》[66],是佛陀在世时实行的,从祇园精舍流传出的抄本。另外,还有一部《萨婆多众律》,有7000偈,汉地实行的大都是这部律法,只是没有形成文字。此外,他还得到了数部经书,这些经书,成了中国人亲往印度取经的起始点。

法显在巴连弗邑住了3年,学习梵文,抄写律法。巴连弗邑也就成了法显在天竺最深入的所在。在这里,跟随法显的最后一个同伴道整感慨终于找到了归宿,决定留下,不再回去。于是法显只能独自上路,经过南海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如果比较法显和后来的玄奘,可以看到法显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普通僧人的身份前往印度的,而玄奘除了开始阶段比较艰辛,到了高昌后,则一路上有人帮助,以一个高僧的身份来到了印度。这其中的差别反映在各自的文本上,让玄奘的书看上去更像是学术著作,而法显的书却保留了更多的个人色彩,也显得更加可信。

比玄奘幸运的是,法显到达的印度,恰好处于印度文明的高峰时期,因此,他的观察对我们了解古印度文化更加有用。

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达到高峰,但此时在印度本土反而是印度教的天下。只是由于印度没有中央集权的传统,使得印度教与佛教、耆那教等长期共存,才有了佛教一定的发展空间。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起来,也是由于当时处于战乱和分裂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国与印度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只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是中国分裂的极致,而笈多王朝却已经是印度统一的高峰,这一点差别,决定了两个国家未来不同的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