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孙的南面,位于现代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交界地带,是张骞最先发现的大国大宛。[66]
大宛虽然也是大国之一,却又不够大,人口30万人,只有乌孙的一半,兵力6万,只有乌孙的1/3。但它的人口又是普通小国的10倍到几十倍。在地理位置上,大宛又不像大月氏、安息那样距离汉朝足够遥远,让武帝无法起吞并之心。地理上紧挨着新疆的费尔干纳谷地是汉军可以到达的地方,于是,大宛就成了汉朝的练兵场。
大宛之所以遭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出产的马匹。
在了解大宛之前,汉武帝认为最好的马匹是来自乌孙的,因此称为“天马”,等他看到大宛的马之后,立刻改变了看法。大宛产一种据称跑起来能够流出红色汗液的宝马,史称“汗血宝马”。汉武帝看到后把“天马”的名号又送给了大宛马,而将乌孙马改名为“西极”。
汉朝最重要的军事资源是马匹,历代皇帝都对马匹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汉高祖刚刚建立汉朝时,甚至皇帝出行都凑不够四匹同色的马,将相们只能坐牛车,[67]这样的情况不仅是让皇帝丢脸的问题,在打仗时还无法满足军事需求。汉初经过休养生息,终于获得了足够的马匹,但汉武帝针对匈奴发动的战争中,却导致大批军马死亡。中国古代作为战略品的马匹数量一直在十万到几十万之间,而汉代的一场战役,所损失的马匹就能接近这个数字。比如,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联军直捣漠北,完成了对匈奴的重大一击,两位将军斩杀的匈奴合计有十万人。但此役战死的马匹也有十多万匹。[68]
为了弥补消耗,汉武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去养马。他将数十万中原百姓迁往关西,但这些百姓短时期内还不能养活自己,只能由政府给予补贴。
既然张骞发现这里有宝马,这立刻提升了大宛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出使最频繁的国家就是大宛,原因就在于汉武帝喜欢汗血马,不断地要求对方提供。
最初,汉朝的使节在大宛所得到的待遇是和匈奴不一样的,由于当时大部分西域国家仍然属于匈奴,匈奴的使者只要持一封令信就可以通行无阻,并且受到很好的待遇。汉朝的使节却往往被当作商人对待,如果要得到补给,必须出钱购买而且价格不菲。
这些事情长期积累下来,就产生了众多的矛盾。当汉武帝攻克了楼兰和车师之后,随着汉朝实力的增强,矛盾终于爆发了。
冲突的焦点仍然是马匹。在现代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费尔干纳谷地的东端,有一个城市叫奥什(Osh),在汉朝时期,它被称为“贰师”。有人告诉汉武帝,大宛地区最好的马匹出产于贰师。可是,每一次汉武帝要求大宛送马,大宛总是把别的地方的马送来,却不肯贡献贰师的马。
汉武帝听说之后,决定派一位叫车令的壮士,带上千金和一匹黄金做的马,前去交换贰师的宝马。车令到了大宛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宝马,反而送了命。当大宛王表示拒绝交换后,车令一怒之下砸碎了金马,并说了一些过分的话,使大宛王感觉受了羞辱。于是大宛王要求其东部城市郁成(现吉尔吉斯斯坦乌兹根市,在奥什东北50余公里外)埋伏杀手,等车令返回路上经过这里时截杀他,并抢走他的财物。车令就在这次袭击中被杀死了。
使节被杀的消息传回了长安,汉武帝立刻派遣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率领属国的六千兵马,又在郡国招募了数万当地的剽悍之徒,组成军队前去讨伐大宛。由于出兵的最终目标是前往贰师城取得宝马,所以李广利就得了个“贰师将军”的封号。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贰师将军率军出发。[69]出发前,将军从以前出使过西域的使节口中获得了情报,使节声称大宛是一个小国,兵力不多,只要汉军出三千兵马,利用强弩射杀对方的军队,就很容易取得胜利。
汉武帝以前也曾经派七百人进攻楼兰而获胜,他也认为大宛是小国,利用一部分兵力进攻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但事实上,大宛的兵力虽然比不上乌孙等更大型的国家,却几乎是楼兰的20倍。巨大的差距,以及错误的情报,使得汉朝的军队患上了轻敌的毛病。
贰师将军出发后,事情就开始变得不顺利。过了楼兰,他们先沿西域北道前行,经过孔雀河一路向西。数万人的军队需要给养很大,但在经过路上各个小国时,这些小国纷纷紧闭城门,不肯贡献补给。贰师只好命令士兵攻打这些城池,如果能攻克就吃一顿,但万一攻克不下,几天之后汉军缺乏补给,也只能被迫离开。这种方式导致汉军名声扫地的同时,还造成了大量的军士流失。(www.daowen.com)
当他们穿过了新疆,到达了大宛东部的郁成时,情况更糟了,军队就从数万人降到只剩几千人了。郁成是此行惩罚作战的目标之一,因为它曾经攻杀了汉朝使者。但是,这座小城显得非常顽强,不仅坚守城池,还在作战中打败了汉朝军队。
由于作战失败又缺乏补给,贰师将军只好率领军队一路又穿过整个新疆,逃回了汉朝的西大门敦煌。到达敦煌时,人马已经只剩下了百分之一二十。
在敦煌,贰师将军派人向汉武帝汇报失败的经过,并请求暂时罢兵,等以后兵马充足的时候再前往讨伐。汉武帝听了大怒,派人把守住玉门关,下令只要有人敢进入玉门关,立刻抓住斩首。贰师将军只好停留在敦煌,既不敢打仗,也不敢回来。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汉朝与匈奴之间发生冲突,损失了两万多人马。这时公卿们商量是否要在西域收缩战线,全力对付匈奴,而这就意味着要把进攻大宛的部队撤回来。
但汉武帝却认为,在取得胜仗之前不能撤回,否则,会让整个西域轻视大汉。于是,一场为了得到几匹马的小冲突演化成了国家战略。那些劝说撤兵的人也由此被抓了起来。
既然是国家战略,那么成本就已经不是问题了。汉武帝四处征兵,其中将一些二流子也编入了部队,七拼八凑地征集了6万名士兵,10万头牛,3万余匹马,其他牲口还有几万头。在天下骚动之中,大部队出发,指挥部队的校尉达到了50余人。而指挥官还是正在敦煌等候的贰师将军李广利。
从敦煌出发时,由于人数太多,贰师将军意识到如果和上次一样走北道,那么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供应得起这么庞大的军队,他决定将军队分成几部,分别从南北两道前往。
这一次,由于兵力充足,路上的小国再也不敢和汉军抵抗,纷纷敞开城门,供应补给,只有一个叫仑头的小城市不识抬举,贰师将军下令攻克该城,将市民屠戮殆尽。这里以后成了汉军一个屯驻与屯田的地点,以轮台闻名于历史。
汉军到达郁成,这次郁成也没有抵挡住攻势,城破,城主逃走后被追杀。
当大军西进到大宛都城时,还剩下3万多人,大宛整个国家最大兵力大约有6万,但分散在各处。大宛军队与汉军接战后,战况不利,只好退回城市死守。汉军将大宛城围困了40多天,将水源断掉,又毁掉了它的外城。最后,大宛城内的贵族造了国王的反,将国王杀掉,投降了汉军。
投降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大宛将马匹开列于前,让汉军自行挑选。贰师将军负责挑选了数十匹上等宝马,再挑了其他等级的马三千余匹。
吃住过后,汉军撤退,临走前从大宛的贵族中选择了一个新国王。这一次贰师将军终于可以回国了,武帝也得到了他想要的宝马。但汉军调动产生的财政负担却是沉重的,为了获得数十匹宝马,以及三千余匹其他的马,汉军却调动了6万人、10万头牛和3万余匹马。虽然缺乏具体的损失数字,但根据汉军6万只剩下3万的比例来估算,马匹的损失也应该在1万匹以上,这样的战争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面子工程。
大宛的新王并没有坐稳位置,老王的弟弟联合其他的贵族杀掉了新王,自己当了国王。汉朝与大宛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表面上,大宛每年向汉朝进贡两匹“天马”,[70]同时在名义上成了汉朝的属国。但事实上,由于距离太远,花费太大,汉武帝也知道不能再组织另一次远征,他采取了贿赂的办法,也就是以赏赐的名义贿赂国王,让他乐于维持这种关系。事实上,国王仍然保持着完整的独立性。但毕竟,大宛已经是汉朝权威能够到达的极限了。
汉朝与大宛关系的建立,也为中央帝国与属国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蓝本。事实上,截至清代的历代政府与海外打交道,往往是一种亏本买卖,也就是用丰厚的赏赐和贸易机会,吸引对方表示臣服。大宛用每年两匹马,换取西汉提供的大量的赏赐。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赏赐同样是对方进贡的数倍,也正因为此,几乎所有的小国都争先恐后来中国进贡,使中国产生了强烈的财政负担,并不时引起一次次灾难。
比如,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和倭寇,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由于进贡产生的矛盾,瓦剌人和日本人为了获取中国物资,过分热衷于进贡(事实上是变相的不平等贸易),导致与明朝产生冲突,并演化为战争。[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