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之后,随着对于西域地理知识的增加,汉武帝派出了大量的使团前往西域,使者相望于道,一年中最多可以有十几拨人。[45]
这些使者从河西走廊出发后,却必须首先经过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楼兰。楼兰位于罗布泊的西面,在汉代,从敦煌直接北上的道路(玄奘去印度的路)
还没有开通,只有先向西经过楼兰,从楼兰再分成南北两路,走南路是沿着昆仑山北麓去往于阗,走北路则沿天山南麓首先到达车师国,再沿着罗布泊的源流、塔里木河的支流孔雀河西行,去往乌孙等国家。
那么为什么人们必须经过楼兰?这就和楼兰旁边的大湖罗布泊有关。人类最早开发的道路往往都是沿着水前行的,罗布泊几乎就是南疆地区水的象征。在南疆主要有三条大河,这三条大河最终都汇入罗布泊,第一条是从西方来的塔里木河,这条河最主要的支流是从喀喇昆仑山流出的叶尔羌河,以及从昆仑山中流出的和田河(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汇合形成的主河道)。第二条河是从北方来的孔雀河,这条河现在下游已经断流,但在古代却是罗布泊重要的河流之一,对人类的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条是从南方而来的车尔臣河。
此外,在河西走廊古代还有一个叫冥泽的湖泊[46],在冥泽和罗布泊之间曾经有一条河相连接,西汉称为籍端水,后世称为冥水,也叫疏勒河。在西汉时,疏勒河已经流不到罗布泊了,但这条古代的河床是指引人们前进的天然通道。
由于这些河流和古河道的存在,从河西走廊前往新疆的天然道路就是:首先顺着疏勒河的古河床前往罗布泊,到了罗布泊和楼兰之后,又可以顺着新疆三条河道前行。
由于塔里木河过于遥远,人们从罗布泊出发前往西域,往往选择孔雀河与车尔臣河,于是围绕着这两条河形成了所谓的西域北道和西域南道。
西域北道沿着孔雀河向北延伸,进入轮台、龟兹(今库车市)、阿克苏等地前往西部。西域南道则顺着车尔臣河前往婼羌(今若羌县)和且末,再前往于阗。这两条路之所以出现,都是因为河流的存在;而河流汇集点就是罗布泊和楼兰的所在地。
楼兰作为交通要道,是一种大幸但也是一种不幸。由于派往西域的汉使太多,每一个汉使都要在这里获得补给,到最后,本来物资就称不上丰富的楼兰已经供应不了这么多外人了。由于地处偏远,国家的生产力是有限的,很难大规模帮助那些来往的使者。楼兰王因而对汉朝逐渐离心离德并采取了敌对行动,一方面袭击、劫掠汉使王恢等人,另一方面给匈奴人做耳目,希望匈奴人进攻汉人。
除了楼兰,顺孔雀河的北道上还有一个车师国,它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汉武帝如果想继续派人,就必须解决楼兰和车师问题,才有可能获得道路的控制权。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47],数次为楼兰所苦的王恢劝说汉武帝采取了行动,他告诉汉武帝虽然楼兰有城池保护,但它的军队非常弱小,很容易攻打。汉武帝派出了从骠侯赵破奴率领数万人去袭击车师,顺便解决楼兰问题。王恢由于数次出使西域,熟悉路况,又同楼兰有仇,也跟随着赵破奴前往。
在大部队之前,赵破奴首先带了七百个轻骑兵在前面,袭击了楼兰,将其攻破。大部队到后,再攻破了车师国。此战俘虏了两位国王,两位将军也分别封了侯。[48]
这次进攻使得楼兰不得不投降了汉朝,开始对汉朝进贡。由于过于遥远,汉武帝无力建立直接统治,于是让原来的居民继续自我管理。汉朝出兵换来的是臣服而不是并吞。
楼兰投降汉朝又惹怒了原来的宗主国匈奴,匈奴立刻发兵来攻。楼兰王没有办法,只好将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往匈奴做人质,另一个儿子送往汉朝做人质。通过分别送质子的方式,来换取双方的承认。
与此同时,车师国却采取了另外的方式,它的人民选择了让出通道、迁往更北方的方法,避开了汉朝。
事实证明,要想伺候好两个主子是非常困难的,特别两个主子在处于敌对状态的时候。公元前102年(太初三年),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去征伐大宛,从楼兰路过。匈奴人想袭击李广利,却又苦于兵力不足,于是逼迫楼兰协助匈奴截留汉军的殿后部队。不想这件事被汉军镇守玉门关的部队知道了,报告了汉武帝,于是汉武帝下令进攻楼兰,再次俘获了楼兰王,将他带往长安。
汉武帝怒气冲冲质问楼兰王,楼兰王只能回答:“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49]
这句话道尽了小国的心酸。在军事上,有一个词叫“四战之地”,指的是非常具有军事价值却又易攻难守的地方。楼兰地处沙漠之中,由于地方贫瘠,养活不了太多人,组织不起强大的军队,却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是各大强权觊觎的对象,因此,从张骞打通西域道路的那一天,它的命运就注定了。
汉武帝也体谅到了楼兰的难处,虽然楼兰王要求迁徙到汉地居住,但汉武帝还是把他放回。这次之后,匈奴人不再亲近楼兰,楼兰虽然两属,却比以前的地位有了改善。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瞄准了逃往北方的车师,派兵进攻。这一次与以前不同的是,楼兰王也被要求出兵协助汉军,这是汉朝第一次从楼兰征兵。之后,当汉武帝出兵西域时,楼兰被迫出兵协助成了常态。
但这还不是楼兰的最后结局。公元前92年(征和元年),老楼兰王去世了,按照长幼秩序,轮到送到汉朝的质子当王。当楼兰人来请王子回去时,汉武帝却支支吾吾不肯遣送回去,表示自己很喜欢这个王子,楼兰人还是立别人当王算了。
汉武帝的支吾是有原因的,原来,这个王子由于触犯了汉朝的法律,已经被阉割了。楼兰使者只好回去汇报,让国内另立了国王。
汉朝又叫新国王送来一个儿子当人质,新国王服从了。不想新国王很快也去世了,又牵扯到了立王的问题。这时匈奴人捷足先登,将楼兰送往匈奴的质子送回,成了国王。
汉朝听说楼兰国王又换了,派人通知新国王前去长安入朝。新国王将要动身时,却被他续娶的妻子(也是他之前的继母[50])拦住了。新王后劝他:先王已经派了两名质子去汉朝了,都没有回来,你还敢去入朝吗?
一句话让新国王醒悟过来,从此也疏远了汉朝。
作为小国,摇摆于两大强权之间的代价是,当你讨好其中一个时候,必然无法同时满足另一个。汉朝不断地要求楼兰向它的使节提供物资,给楼兰加上了沉重的负担,同时,汉朝如果打仗,楼兰还必须出兵。另一方面,匈奴又逼迫楼兰倒向自己。到最后,楼兰又不得不在匈奴的主导下,对汉朝的使者和西域前往汉朝的使者发动了袭击。
这时已是汉昭帝时期,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此时大将军霍光终于决定解决楼兰问题。他派出了一个叫傅介子的人前往楼兰,刺杀了楼兰王。[51]
楼兰王被刺后,汉朝连忙将在长安做人质的楼兰王子尉屠耆送往楼兰,立为国王。
由于尉屠耆在自己国内没有根基,害怕受到伤害,他和汉朝商量了一个办法,楼兰管辖着一片叫伊循城[52]的土地,楼兰将它送给汉朝,请汉朝到伊循城屯田,从这里既可以牵制匈奴,又可以保护新楼兰王的安全。汉朝派遣了一名司马和40名兵丁,管理当地人进行屯田,这是汉朝在西域建立机构的开始。
在汉朝的要求下,楼兰也改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从此倒向了汉朝。
楼兰倒向了汉朝,车师的经历却更加曲折。当汉朝俘虏了车师王之后,它的人民选择了北迁,避开汉朝的锋芒。但事实证明,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躲避永远不是出路。
车师的新首都设在了如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交河故城。从楼兰出发后,顺着北道的孔雀河前行,到达的是一个叫焉耆的盆地,这里有一个大湖叫博斯腾湖,也就是孔雀河的发源地。从焉耆继续向西可以到达库尔勒、轮台,以及著名的龟兹。这是汉代时西域北道的正道。(www.daowen.com)
但在孔雀河还没有到达焉耆盆地时,在它的北方有一条荒凉的东西走向的山脉,这就是库鲁克塔格山脉,这条山脉可以看作塔里木盆地的东北沿,和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一同包围着巨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如果从孔雀河畔直接翻越库鲁克塔格山,就到了一个叫库米什的小盆地。这个盆地以北,是一道小一些的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叫觉罗塔格山,在觉罗塔格山的东北方向,就是著名的吐鲁番盆地。
在汉代,吐鲁番盆地并不在西域北道的正道上,而是处于更加偏北的位置。汉朝势力大都在天山以南活动,车师国退到了吐鲁番盆地,本以为已经避开了汉朝的锋芒,不幸的是,紧跟着车师国的迁移,汉朝也紧随其后来到了这里。原因在于,汉朝人很快发现,吐鲁番盆地同样具有战略价值。
吐鲁番盆地是沟通天山南北的交通要道,如果一个人想去往天山以北,不管是从东面的哈密盆地,还是从西南的焉耆盆地,都必须首先到达吐鲁番盆地。在吐鲁番盆地北面是著名的博格达山,博格达山的西侧,和天山主脉之间有一道缺口,称为白水涧道,这条道通往现在乌鲁木齐所在地,就到了天山以北。
由于天山通道的存在,在汉代,这里是沟通乌孙、匈奴和南疆各地的关键性区域,具有极大的军事价值。因为从这里出发,很容易去进攻西域北道上的焉耆,形成侧翼攻击。同时,由于这里距离匈奴更近,是匈奴重要的屏障,如果被汉朝控制,就成了进军西域的先锋地区。
于是,车师撤到了这里不久,楼兰便投降了汉朝,吐鲁番盆地就成了下一个被汉朝进攻的地方。车师可以说是除匈奴之外,受到汉朝进攻最多的国家。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首次征召楼兰兵士,与汉军一起进攻车师,这一次汉军无功而返。
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汉武帝派军进攻匈奴,迂回到了车师的北方,与楼兰、尉犁、危须等六国共同进攻车师,降服了它。
但到了昭帝末年,匈奴又降服了车师。于是汉宣帝继位后,派出五位将军共同进攻匈奴,再次夺回了车师。但汉军撤离后,车师再次倒向了匈奴。
公元前68年(地节二年),汉军再次进攻车师,攻克了车师首都交河城,但没有抓住车师国王,当粮食耗尽后,汉军撤离。
第二年,汉军再攻车师,车师王投降汉朝。匈奴到来后,车师王害怕受到报复,逃到了乌孙。汉朝将车师王的妻子送往长安,待遇优厚地供养起来,接见外国使臣时请其登场,以显示大汉的优待。与此同时,汉军发兵三百人在车师屯田,准备持久战。
下一年,匈奴将车师残部召集起来,另立国王,迁往东部,这是车师的第二次“搬家”。
汉军在车师的屯田也进行得不顺利,只过了几年,就在公元前64年(元康二年)放弃了。
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投降了汉朝,汉军又一次发动攻击,击败了车师。
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下,车师再次成了碎片,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分成了八个国家。在车师国的首都,是一个叫车师前国的国家,而在吐鲁番盆地以北的博格达山北麓,分布着车师后国,以及所谓的“山北六国”[53]。车师分裂后,各个国家时而依靠汉朝,时而投往匈奴,但作为一个整体的车师国的消失,让这个碎片化的地区不再对汉朝构成明显的威胁了。
表1 《汉书》记载的西域国家[54]
续表
共计54国,受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共50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都被授予汉朝的官爵,共376人。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山离等国因为距离遥远,不在统计之内。
在西域,除了几个大国,其余大都是楼兰、车师这样的小国。它们虽然号称“西域三十六国”,但《汉书》一共记载了西域54个国家。这些国家大小相差巨大,除了几个大国,其余的人口甚至比不上一个村子。人口最少的只有194人(单桓),兵力最少的只有45人(单桓、狐胡)。可见,所谓的西域国家,有许多只是一个绿洲附近形成的居民点而已。它们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只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村庄,只是幸运地占据了一片绿洲和草场,才被当作一个国家对待。
但西域国家中也有一些大国,包括罽宾、乌弋山离、安息、大月氏、康居、奄蔡、大宛、乌孙。它们的人口大都有几十万甚至数百万,[55]是典型的占据了广大土地的大民族。
除了这些大国,小国人口最多的是龟兹(81317人),其他大部分小国的人口都在几百到几千人之间。在西汉政府的西进政策下,到最后,这些国家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对西汉政府的臣服。于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所辖的国家包括了所有的小国,外加大宛、乌孙两个大国,至于罽宾、乌弋山离、安息、大月氏、康居,可能还有奄蔡,由于位置偏远,连隶属关系都不存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区域大致在现代中国边境以内,只有大宛(费尔干纳谷地)、乌孙(首都赤谷城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南面,已经出了现代的中国边境)和奄蔡(花剌子模地区)在国境之外,但它们的情况在后面还会提到。
西域都护府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68年(地节二年)[56],首任都护是郑吉,最初只是有职无府,后来在乌垒城[57]设立了官府。
在西汉时代,西域都护共有18人。除了特殊情况,可能采取了三年一任的做法。[58]但西域都护府并不是一个容易稳定的机构,这里的人员只有数百人,却必须维持如此庞大的地域,与其说是依靠强力,不如说是依靠外交手腕。一旦外交失控,都护们可能都会有生命危险。
比如,王莽时期的都护但钦,就是由于西汉末年无暇西顾时,西域诸国纷纷重新投靠匈奴,焉耆等国家叛离后攻陷了都护府,将他杀死的。[59]
表2 西域都护表[60]
既然仅仅依靠强力不足以维持对西域的控制,那么另一个策略就是控制几个大国,让它们成为小国的榜样,从而归附汉朝。
其中最大的榜样,就是拥有63万人口和18.88万兵力的乌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