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两帝兴衰:东罗马、萨珊帝国与宋朝的对比

两帝兴衰:东罗马、萨珊帝国与宋朝的对比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阿拉伯却必须在一个敌对的世界中打出天下,它最初的两大对手是叙利亚的东罗马帝国和波斯的萨珊帝国。宋朝更是变成一个内敛的王朝,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不再感兴趣,除了南海的贸易让宋朝必须对海洋世界有所了解,宋朝对于西域已经不再有任何企图,这种态度,让突厥人和蒙古人在中亚有了扩张的基础。但一个可能的解答,反而隐藏在中国得天独厚的幸运条件之中。

两帝兴衰:东罗马、萨珊帝国与宋朝的对比

回顾历史玄奘出发时,中国和西方的大食国都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刚刚经过了南北朝和隋代内乱的土地上,一个强大的国家正在崛起,而大食国也处于一个宗教理论已经形成,正准备伸出对外探索的触角之时。

玄奘经过西域漫长跋涉到达了印度,中印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唐吐蕃之间的结盟,又让大唐、印度和吐蕃之间更紧密的联盟成为可能。与此同时,阿拉伯却必须在一个敌对的世界中打出天下,它最初的两大对手是叙利亚的东罗马帝国和波斯的萨珊帝国。

此时,在南海上,掌握了海运主动权的除了印度,还有更加遥远的波斯人。波斯船队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到了中国南部的港口,是整个南方海路上名副其实的主人。

但经过了几十年之后,虽然唐帝国还是显得足够强盛,甚至将影响力传到了西域,却从来没有将影响力变为实实在在的疆土,反而是生活状态更加落后的大食国击败了东罗马,获得了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又击败了中东的主人波斯,最后进入中亚、印度,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就。

由于波斯归顺了大食,就连波斯的海上优势,也变成了大食人的海上优势,使伊斯兰教不仅传入了印度,还传到了东南亚。在此之前,东南亚一直是印度和中国的“后花园”,从这时开始却出现了一个个伊斯兰教的海洋国家。

在中亚,唐帝国先是被吐蕃人夺去了新疆的部分地区,又在怛罗斯[57]败于大食联军,加上“安史之乱”的内乱,不得不退出了对中亚的争夺。从此,中亚的佛教世界逐渐褪色,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当人们谈论明清时期中国如何落后于西方时,总是认为汉唐时期代表了中国的强盛。实际上,到了唐代,中国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颓势,它可以整合所谓的中央之国,却无力扩张到中央之国以外的地区去了。那所谓的天可汗,那一直设置到波斯境内的羁縻州,都更像是一种对唐王朝的嘲弄,它的统治者只醉心于这样冠冕堂皇的称号,却缺乏实现它的手段和雄心。宋朝更是变成一个内敛的王朝,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不再感兴趣,除了南海的贸易让宋朝必须对海洋世界有所了解,宋朝对于西域已经不再有任何企图,这种态度,让突厥人和蒙古人在中亚有了扩张的基础。

对中国而言,“中土”之外的土地永远只是别人的土地,它虽然会带来不少的奇技淫巧,却不是人们好奇心重心所在。对于中土之外的观察永远只是附属性的,不会成为主流。二十四史正史里记载的大都是王侯将相,只是在每本书的最后,会留一点儿篇幅简略记录那些中土之外的地方。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人缺乏好奇心、更加注重本土的思维习惯呢?是因为中国文化上的儒教和科举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探索,还是因为中国的集权制度,让皇帝只关注于维持统治而无法去探索新的疆域?

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仍然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但一个可能的解答,反而隐藏在中国得天独厚的幸运条件之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国内学界的主流思潮认为中国人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导致了国家的积贫积弱。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在美国出现之前的旧大陆历史上,中国是唯一一个具有天然的完整边界的巨型国家,在这个国家的中心是巨大而又连通的华北平原、两湖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周围的山地以及东南滨海地区对这个核心区域形成了完美的保护,使得中国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能够维持着统一和向心力

与之对比,不管是欧洲、印度还是非洲,都缺乏如同中国的地理完整性,在历史上充满了分裂倾向,小国林立,无法形成统一市场,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支离破碎和战争状态。

正是在这片幸运的土地上,中国人建立了数个富裕的朝代。

正是中国地理环境的制约,以及其本土比周边更加富裕的现状,产生的巨大向心力使得中国人过于关注本土,缺乏对周边地区的好奇心,也形成了所谓“中央之国”的世界观,更进一步束缚了中国人的脚步,让我们很少能走出国门,探索世界。

可以说,地理单元的得天独厚给中国带来了幸运,但这种幸运又变成了一种锁链,让中国无法突破旧有的边界,从东亚帝国变成世界性国家。

本书并不打算将读者的思维限定在这样一个可能的范式之中。事实上,它不是一本试图解答问题的书,而是通过阅读古代的记载,对中国人海外探索的过程进行整理,并探讨海外对中国人生活和认识的影响,为读者自己思考结论留下充分的资料。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中国更加需要融入世界,读者可以根据材料自己思考,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对世界的好奇心,从而错过了更大的地理发现和经济发展?在未来,我们能否打破这种幸运带来的锁链,还是又回归到两千年形成的惯性之中,继续在“中央之国”的阴影中徘徊?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加关注于现实,去思考中国在现代世界中的定位问题。

注释

[1]又名素叶水城、碎叶城,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8公里处,现代被称为阿克-贝希姆(Ak-Beshim)。

[2]《慈恩传》(全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旧唐书》中称统叶护可汗。

[3]位于今天阿富汗喀布尔附近的巴格拉姆。

[4]也正因为此,有的人认为贵霜王朝不属于印度朝代,而是外来入侵者建立的政权。

[5]有关戒日王生平,参见[印度]R. C.马宗达、H. C.赖乔杜里、卡利金卡尔·达塔合著,张澍霖、夏炎德、刘继兴等合译:《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6—186页。

[6]参考《慈恩传》卷五。

[7]戒日王的使者于次年到达,算上路上时间,可能派出于前一年。

[8]又译为拉托托日宁赞、拉托托日年赞、拉托托日赞、佗土度等。——编者注

[9]参见索南竖赞著,刘立干译注:《西藏王统记》,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38页。

[10]参考《红史》《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

[11]本书作者早年曾经骑车去过位于西藏中部大湖当惹雍错旁的象雄遗址,以及西部的象雄都城穹隆银城遗址。

[12]参见蔡巴·贡噶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3页。

[13]又译为赤尊公主、墀尊公主。——编者注

[14]藏族语言文字家、翻译家,藏文创造者。

[15]参考《智者喜宴》,转引自《吐蕃统治敦煌西域研究》。

[16]参考《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

[17]参考《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

[18]古代道路与现代道路在玉树之后分离,现代道路向南汇入川藏北道,而古代道路向东翻越唐古拉山直插那曲以东,由于没有人走,已经不存在了。

[19]参考《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

[20]参考《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www.daowen.com)

[21]佛教用语,原指布施僧俗的大会,后来指不分僧俗贵贱,任何人都可以来探讨佛教教义的大会。——编者注

[22]玄奘的回程路线虽然也选择了西域道,但和去印度时的路线相比,在进入阿富汗之后也是有区别的,见本书下文。

[23]参考《慈恩传》。

[24]参见《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25]参考《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

[26]又作于窴,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一带。——编者注

[27]本书作者对这里进行过考察,参见《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28]耆阇崛山铭:“大唐出震,膺图龙飞。光宅率土,恩覃四夷。化高三五,德迈轩羲。高悬玉镜,垂拱无为。(其一)道法自然,儒宗随世。安上作礼,移风乐制。发于中土,不同叶裔。释教降此,运于无际。(其二)神力自在,应化无边。或涌于地,或降于天。百亿日月,三千大千。法云共扇,妙理俱宣。(其三)郁乎此山,奇状增多。上飞香云,下临澄波。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经过。存圣迹于危峰,伫遗趾于岩阿。(其四)参差岭嶂,重叠岩廊。铿锵宝铎,馩馧异香。览华山之神踪,勒贞碑于崇岗。驰大唐之淳化,齐天地之久长。(其五)”(《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引《王玄策传》)

[29]摩诃菩提寺碑铭:“昔汉魏君临,穷兵用武,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犹尚北勒阗颜,东封不到。大唐牢笼六合,道冠百王。文德所加,溥天同附。是故身毒诸国,道俗归诚。皇帝愍其忠款,遐轸圣虑,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抚其国,遂至摩诃菩提寺。其寺所菩提树下金刚之座,贤劫千佛,并于中成道。观严饰相好,具若真容,灵塔净地,巧穷天外,此乃旷代所未见,史籍所未详。皇帝远振鸿风,光华道树,爰命使人,届斯瞻仰,此绝代之盛事,不朽之神功,如何寝默咏歌,不传金石者也。乃为铭曰:大唐抚运,膺图寿昌。化行六合,威棱八荒。身毒稽颡,道俗来王。爰发明使,瞻斯道场。金刚之座,千佛代居。尊容相好,弥勒规模。灵塔壮丽,道树扶疏。历劫不朽,神力焉如。”(《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引《王玄策传》)

[30]参考《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

[31]关于王玄策的考证,可以参考法国人列维的《王玄策使印度记》,以及冯承钧的《王玄策事辑》。

[32]参考《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

[33]亦有人认为他曾经四次出使印度,但有争议,见《王玄策事辑》的讨论。

[34]参见《法苑珠林》卷第十六。

[35]参考《慈恩传》。

[36]参考《新唐书》卷五十八·志第四十八·艺文二。

[37]参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38]参考《王玄策事辑》。

[39]参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各自的本传。

[40]参考《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

[41]参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42]参考《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

[43][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版,第66—72页。

[44]参考《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

[45]又作睹货罗。——编者注

[46]参见[俄]B. A.李特文斯基主编,马小鹤译:《中亚文明史》第三卷,中译出版社2016年版,第352—389页。

[47]参见《中亚文明史》第三卷,第440—465页。

[48]参考[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49]又名梵衍那国,今阿富汗巴米扬地区。

[50]这些国家被唐代人归为“昭武九姓”,包括康国、安国、曹国、石国(又名石骡国)、米国、何国、火寻国、戊地国、史国。——编者注

[51]《大唐西域记》中称珂咄罗国,在今天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东南。——编者注

[52]又译为哥罗国、个罗国,位于今马来西亚吉打州。——编者注

[53]又译为耽摩栗底国、多摩梨帝国。——编者注

[54]参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55]参考《法显传》。

[56]参考《南海寄归内法传》。

[57]又名怛逻斯、呾逻私,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