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鬼谷子》:谋略与进取,事无不济

《鬼谷子》:谋略与进取,事无不济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与《权》篇是姊妹篇,故人们往往“权”、“谋”并提。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③诸同情欲,共谋立事。周详地了解到实情之后,便设立三类标准来区分计谋的等级。发现事态,就要加以谋略;要谋略,就必须计划考虑;计划考虑,就必须商讨议论;商讨议论就产生了游说的言辞;游说是为了进取;有进取,就有退却;退却,就要有节制。谋者因事兴虑,宜知之而裁之。虽复潜谋,不如与彼要结。

《鬼谷子》:谋略与进取,事无不济

【题解】

谋,就是谋略。本篇与《权》篇是姊妹篇,故人们往往“权”、“谋”并提。这两篇各有侧重,《权》篇主要讨论仔细衡量游说对象,《谋》篇主要讨论如何讲究谋略,出谋划策。

【原文】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旧注】

①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

②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故不知其所拥蔽。然此奇计,非自今也,乃始于古之顺道而动者,盖从于顺也。

③诸同情欲,共谋立事。事若俱成,后必相亲;若乃一成一害,后必相疏。理之常也。

④同恶,谓同为彼所恶。后若俱害,情必相亲;若乃一全一害,后必相疏。亦理之常也。

⑤同异之分,用此而察。

⑥墙、木之毁,由于隙、节,况于人事之变,生于同异。故曰:斯盖其分。

⑦言事有本根,各有从来。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条花叶。故曰:变隙,然后生于事业;生事业者,必须计谋;成计谋者,必须议说;议说者,必有当否,故须进退之。既有黜陟,须事以为法。

⑧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其道数一也。

【译文】

凡是为人家谋划事情,都有规律,那就是一定要弄清缘由,以便研究实情。周详地了解到实情之后,便设立三类标准来区分计谋的等级。三个等级就是:上等、中等和下等。三个等级确定之后,便可反复斟酌而定出奇计。奇计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进山采玉的时候,一定要驾上司南车,便是为了不迷失方向。那么,度量别人的才干、能力,揣摩他的真情,也就是办事的司南车。凡是起始欲望相同而最后互相亲近的人,是因为事后双方都从中获利;凡是开始欲望相同而最后互相疏远的人,是因为事后只有一方获利。凡是同时被人憎恶而互相亲近的人,是因为双方都受到了损害;凡是同时被人憎恶而互相疏远的人,是因为只有一方受到损害。所以说,相互有利就要亲近,相互损害就要疏远,这是事之常理,也是审查同异分界的根本办法。因此,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同异会导致人事之变,隙、节能够导致墙、木之毁,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态是从事物的自身变化中产生出来的。发现事态,就要加以谋略;要谋略,就必须计划考虑;计划考虑,就必须商讨议论;商讨议论就产生了游说的言辞;游说是为了进取;有进取,就有退却;退却,就要有节制。因而要使用节制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可见,百种事情,同一个道理;百种计算,同一个规律。

【原文】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旧注】

①使轻货者出费,则费可全;使轻难者据危,则危可安;使达数者立功,则功可成。总三材而用之,可光耀千里,岂独十二乘而已。

②以此三术,取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谋者因事兴虑,宜知之而裁之。故曰因事而裁之。

③柔弱胜于刚强,故积弱可以胜强;大直若曲,故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得众,故积不足可以为有余。然则,以弱为强,以曲为直,以不足为有余,斯道术之所行。故曰道术行也。

【译文】

品德高贵的人轻视财物,不能用利益诱惑他,却可以叫他拿出财物;勇敢的人不怕危难,不能用祸患吓住他,却可叫他镇守险要的地方;聪明的人通达事理,不可用诡计欺骗他,可向他讲明道理,使他建立功业。——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愚蠢的人容易蒙蔽,不成才的懦弱者容易被吓住,贪婪的人容易被诱惑。——这是因人而采用不同的裁处方法。强大,是从弱小开始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笔直通行,是从弯曲开始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余,是从不足开始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是由于实行道术的结果。

【原文】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旧注】

①外阳相亲,而内实疏者,说内以除其内疏;内实相亲,而外阳疏者,说外以除其外疏也。

②若内外无亲而怀疑者,则因其疑而变化之;彼或因见而有所见,则因其所见而然之。

③既然见彼或有可否之说,则因其说要结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势,则因其势以成就之。(www.daowen.com)

④去就既成,或有恶患,则因其恶也为权量之,因其患也为斥除之。

⑤患恶既除,或恃胜而骄者,便切摩以恐惧之,高危以感动之。

⑥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

⑦虽有为设引据、符验,尚不知变者,此则惑深不可救也。使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计谋之用也。

⑧公者,扬于王庭,名为聚讼,莫执其咎,其事难成;私者,不出门庭,慎密无失,其功可立。故公不如私。虽复潜谋,不如与彼要结。二人同心,物莫之间,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⑨正者,循理守常,难以速进;奇者,反经合义,事同机发。故正不如奇。奇计一行,则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曰奇流而不止者也。

⑩与人主言奇,则非常之功可立;与人臣言私,则保身之道可全。

【译文】

所以,如果对方表面亲近,而内心疏远,就要通过游说改变他的内心想法;如果对方内心亲密,而表面疏远,就要通过游说改变他的表面态度。要顺着对方的疑虑来消除它,顺着对方所了解到的一切来证实它;顺着对方的说法来应和他,顺着对方的形势来成就他;根据对方所厌恶的东西,为他谋划对付的办法;根据对方所担心的东西,为他设法排除困难。要相互切磋,防止骄纵,让他产生戒惧心理;要用高超的议论来激励对方,使他行动起来;对方不理解时,要巧妙地引用先例和相应的实事来证明,使他领悟并接受建议。如果以上办法不能使对方觉悟,便叫他堵塞不通,便让他混乱迷惑。这便是商定和使用谋略。在商定和使用谋略时,公开商讨,不如私下密谋;私下密谋,又不如结成盟党;结成了盟党,便不会有空隙而泄漏秘密。正常的谋略,不如出人意料的奇特谋略,因为出人意料的奇谋是变化不定的。所以,游说君主,一定要跟他讲奇特的谋略;游说大臣,一定要跟他讲私人的利害。

【原文】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由能得此,则可以谷远近之义。

【旧注】

①身在内而言外泄者,必见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必见危也。

②谓其事虽近,彼所不欲,莫强与之;将生恨怒也。教人当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教之,犹以暗除暗,岂为益哉!

③学顺人之所好,避讳人之所恶。但阴自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悦,明言以报之。故曰:阴道而阳取之也。

④将欲去之,必先听纵,令极其过恶。过恶既极,便可以法乘之。故曰:纵之者乘之也。

⑤貌者,谓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谓其人中和平淡,见善不美,见恶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

⑥谓彼情宽密,可令知者,可为用谋,故曰可知者可用也。其不宽密,不可令知者,谋者不为用也,故曰: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⑦制命者,言命为人所制也。

⑧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

⑨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然而,不智者必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其计划。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为,唯智者可矣。故曰:无为而贵智矣。

⑩众人所不能知,众人所不能见,智独能用之,所以贵于智矣。

⑪亦既用智,先己而后人。所见可否,择事为之,将此自为;所见不可,择事而为之,将此为人。亦犹伯乐教所亲相驽骀,教所憎相千里也。

⑫言先王之道,贵于阴密。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制道,唯在隐匿。”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仁义忠信也。故曰:非独忠信仁义。

⑬言谋者晓达道理,能于此义达畅,则可与语至而言极矣。

⑭谷,养也。若能得此道之义,则可与居大宝之位,养远近之人,诱于仁寿之域也。

【译文】

自身处于亲近地位,但说话不贴心,便会被疏远;自身处于被疏远地位,但言谈太深入内情,便会招来危险。不要把别人不愿做的事强加给他;也不要把别人无法了解的事勉强塞给他。别人有什么爱好,要学习仿效,要顺从;别人有什么讨厌的东西,要避开,为他隐讳。这叫作暗中揣摩别人的内心而行动,从而取得他公开的赞同与合作。所以,将要除掉某人,先要放纵某人;放纵他正是为了乘机制服他。如果某人不随便表示喜悦,也不随便表示厌恶,那便说明他具有最深刻的思想感情。可以开导的人,便可以利用他;不可以开导的人,是智谋之士不能利用的人。所以说,办事以能控制别人为贵,而不以被别人控制为贵。所谓控制别人,便是自己要掌握权柄;所谓被别人控制,便是被别人掌握命运,被他驱使。所以,圣人的谋略隐蔽,不露声色;愚人的谋略公开,大肆张扬。跟聪明的人办事容易,跟不聪明的人办事困难。由此看来,面临灭亡者是不能使其生存的,面临危险者是不能使其安定的。因此,便要顺应自然而推崇智谋。智谋要用在普通人所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地方。运用智谋之后,被人认可,便选择应该做的事去做,这是为自己的办法;运用智谋之后,被人否定,还是选择应该做的事去做,这是为别人的办法。所以,先王的谋略是隐蔽的。格言说得好:“天地变化运转,表现在高深;圣人制定谋略,表现在隐匿。”不在于表面讲忠、信、仁、义,只要内心公正就可以了。通达这种道理精义的人,就可以跟他谈论谋略。如果能够懂得这一点,就可以商讨处理一切远近的事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