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注】
①大道既隐,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将合于此,必忤于彼,令其不疑,然后可行其意,即伊、吕之去就是也。
【题解】
本篇讨论的是纵横游说之士的归宿问题,也就是如何选择君主以从政的问题。“忤”,含义是抵触、违背心愿。“忤”的结果就是“悖反”,即彼此思想不合而背离。“合”,含义是闭合、符合、适合。选择计谋相合的对象,使彼此亲密无间,就是“趋合”。“忤”与“合”是趋向相反的对立面。“忤合”,也相当于“去就”、“离合”、“背向”。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①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②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③世无常贵,事无常师。④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⑤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⑥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⑦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⑧
【旧注】
①言趋合倍反,虽参差不齐,然后施之计谋,理乃适合。
②言倍反之理,随化而转,如连环之属。然其去就,各有形势,或反或覆,理自相求,莫不因彼事情,为之立制也。
③所多所少,谓政教所宜多所宜少也。既知多少所宜,然后为之增减,故曰:以此先知,谓用倍反之理知之也。转化,谓转变以从化也。
④能仁为贵,故无常贵;立善为师,故无常师。
⑤善必为之,故无不为;无稽之言不听,故无所(不)听。
⑥于事必成,于谋必合,如此者与众立之,推以为主也。
⑦合于彼,必离于此,是其忠谋不得两施也。
⑧既不两忠,宜行反忤之术。反忤者,意欲反合于此,必行忤于彼。忤者,设疑其事,令昧者不知觉其事也。
【译文】
无论意见相合而遇合,或是意见相反而背离,都要有恰当合适的计谋。事物的变化运转,就像圆环一样滚动,各自形成不同的形势。因此,人们要反复从正反两面仔细研究,根据不同的形势确定不同的处理办法。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立身处世,实施教化,弘扬名声,阐明名分,都一定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观察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根据这一切预先了解的情况,促使事物变化运转。世上没有什么永恒的高贵,做事情也没有什么可以永远效仿的榜样。圣人经常办事,没有什么该做的事不做;圣人听取各种情况,没有什么该听的情况不听。如果料定哪位君主能够成就大业,又与之计谋相合,就选择他作为自己的君主,为他谋划大事。自己与一方遇合,必然会背离另一方,因此计谋不可能对双方都忠诚。所以必须有“反忤之术”:顺从这方的利益,就必然违背那方的利益;违背这方的利益,就必然顺从那方的利益。
【原文】(www.daowen.com)
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①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钳之术。②
【旧注】
①用之者,谓反忤之术。量者,谓其事业有无。与,谓与之亲。凡行忤者,必称其事业所有而亲媚之,则暗主无从而觉,故得行其术也。所行之术,虽有大小进退之异,然而至于称事扬亲则一,故曰:其用一也。
②将行反忤之术,必须先定计谋,然后行之,又用飞钳之术以弥缝之。
【译文】
实行这种“反忤之术”,如果运用到天下,一定要衡量天下的大势再决定顺从谁;如果运用到诸侯国,一定要衡量各国的情况再决定顺从谁;如果运用到大夫的封地,一定要衡量封地的情况再决定顺从谁;如果运用到个人,一定要衡量个人的才能、气魄再决定怎么办。无论对象的大小或策略的进退,运用的原则都是一致的。一定先要谋划考虑,确定何去何从,然后用“飞钳之术”来实现目标。
【原文】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①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②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③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④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⑤
【旧注】
①言古之深识背向之理者,乃合同四海,兼并诸侯,驱置忤合之地,然后设法变化而转移之,众心既从,乃求其真主,而与之合也。
②伊尹、吕尚所以就桀、纣者,以忤之令不疑。彼既不疑,然后得合于其真主矣。
③以天命系于殷汤文王,故二臣归二主不疑也。
④夫忤合之道,不能行于胜己,而必用之于不我若,故知谁不如,然后行之也。
⑤既行忤合之道于不如己者,则进退纵横,唯吾所欲耳。
【译文】
古代善于选择向背去留的人,常常驾驭四海之内的各家势力,控制各方诸侯,然后在不同的势力之间不断变化,最终选择适合的圣贤君主,与他亲密合作。所以,商朝的开国贤臣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他的向背去留一直没有昭示于人,却最终选择与商汤亲密合作;周朝的开国元勋吕尚,三次臣服文王,三次进入殷商国都,他的向背去留一直没有明示于世人,最后才选择周文王,君臣亲密合作。他们在活动中明白了天命的归向,所以最后毫无疑虑地投向了明主。如果不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超人的智慧,便不能治理天下;如果不劳心苦思,便不能探究事物的本原;如果不全神贯注地观察实情,便不能成就美名;如果材质不聪明,便不能用兵;如果为人老实而无真知灼见,便不可能了解人。所以要实行“忤合之道”,决定背离谁与归向谁,一定先要衡量自己的才能智慧,度量自身的优劣长短,估量一下在计谋方面谁赶不上自己。这样做了,就可以进取,可以隐退,可以东西连横,可以南北合纵,一切活动自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