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鬼谷子:运用内揵之术,取得君主信任,掌握内揵关键

鬼谷子:运用内揵之术,取得君主信任,掌握内揵关键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内揵”之术的目的是取得君主的信任,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得其情”,即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③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④言或有远之而相亲、去之反求、闻声而思者,皆由内合相持,素结其始,故曰:皆有内揵,素结本始也。今内揵之臣,委曲从君,以自结固,无有间隙,亦由是也。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④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⑥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

鬼谷子:运用内揵之术,取得君主信任,掌握内揵关键

【旧注】

①揵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

【题解】

揵,与“楗”(门闩)、“键”(钥匙)是同源词,是紧密结合的意思。“内”,特指内心世界。“内揵”作为游说之术,其含义是:向君主进献说辞,要深入到君主的内心世界,使双方的关系就像门闩和门、钥匙和锁一样紧密结合、亲密无间。运用“内揵”之术的目的是取得君主的信任,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得其情”,即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眹。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旧注】

①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

②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

③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

④言或有远之而相亲、去之反求、闻声而思者,皆由内合相持,素结其始,故曰:皆有内揵,素结本始也。

⑤结以道德,谓以道德,结连于君,若帝之臣,名为臣,实为师也。结以党友,谓以友道结连于君,王者之臣,名为臣也,实为友也。结以财货,结以采色,谓若桀纣之臣费仲、恶来之类是也。

⑥自入出以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随其所欲,故能固志于君,物莫能间也。

⑦蚨母,螲蟷也。似蜘蛛,在穴中,有盖。言蚨母养子,以盖覆穴,出入往来,初无间眹,故物不能止之。今内揵之臣,委曲从君,以自结固,无有间隙,亦由是也。

【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微妙。有的关系虽然疏远,思想上却很亲密;有的关系虽然亲近,思想上却很疏远。有的人接近靠拢,却不被任用;有的人离开朝廷,却被寻找征召。有的人每天都出现在面前,却不受欢迎;有的人只远远地听到名声,却被想念。这一切都取决于所进献的主张计谋跟君主的思想意图是否吻合。那些被亲信、被任用、被欢迎的人是由于所进献的主张跟君主思想相合,早就发生了根本联系,心心相印。君臣之间的关系,有的靠道德彼此结合;有的是志趣相投的伙伴;有的使用钱财物质拉拢;有的靠进献美女讨其欢心。如果能揣摩对方意图而与其相交,那么,想进就可以进,想出就可以出;想亲密就可以亲密,想疏远就可以疏远;想接近就可以接近,想离开就可以离开;想征召就可以征召,想思念就可以思念。就好像青蚨虫一样,母虫一定要细心地保护它的幼虫,无论出入,都没有间隔的迹象,自由往来,没有谁可以阻止。

【原文】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来,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旧注】

①说辞既进,内结于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度情为谋,君必持而不舍,故曰:揵者,揵所谋也。

②说而隐度,则其说必行;计而循顺,则其计必用。谓隐虑可否,然后明言得失,以御君志也。

③方,谓道术。谓以道术来进必应时宜,以合会君谋也。

④详思计虑,来进于君,可以自固,然后往应时宜,必当君心也。

⑤计虑不合于君,则不可施行也。

⑥前计既有不合乃更揣量切摩,当时所为之便,以求所以变计也。

⑦以管取揵,揵必离;以变求内,内必合。

⑧往事已著,故言之贵顺辞;来事未形,故说之贵通变也。

⑨善变者,谓善识通变之理,审知地势,则天道可知。故曰:乃通于天。知天则四时顺理而从化,故曰:以化四时。鬼神者,助阴阳以生物者也,道通天地,乃能使鬼神合德于阴阳也。

⑩既能知地、通天、化四时、合阴阳、乃可以牧养人民。其养人也,必见其谋事,而知其志意也。

⑪谓知之即与合,未知即不与合也。

⑫或有离合而不结固者,谓以阳外相亲,阴内相疏也。

⑬不合,谓圆凿而方枘。故圣人不为谋也。

【译文】

所谓“内”,便是使进献的说辞能够深入君主内心;所谓“揵”,便是使自己的谋略与君主相合。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遵循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意向。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去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有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符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www.daowen.com)

【原文】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旧注】

①阴德,谓阴私相德也。

②谓所言当时未合,事过始骇,故曰:事中来。

③谓所行合于己谋,待之以决其事,故曰:遥闻声而相思也。

④言不得其情、类而说之者,必北辕适楚。陈轸游秦,所以见非逆也。

⑤得其情,则鸿遇长风,鱼纵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其术也。

⑥此用者,谓(得)其情也。则出入自由,揵开任意也。

【译文】

所以,关系疏远而得到君主亲近的,一定是暗中思想相合;关系亲近而被君主疏远的,一定是彼此志向不投。靠拢君主反而不被任用的,一定是谋略不当;离开君主反而被征召的,一定是所谋划的事在后来应验了。每天出现在君主面前却不受欢迎,一定是建议措施不合君主之意;远远听到声誉便想念的,一定是谋略相合的,期待他前来决断大事。所以说,凡是不了解真实情况便想做事,就一定会遭到拒绝;凡是不了解内心想法便进行游说,就一定会被人非难。只有了解到真情,才能制定并实现自己的谋略。使用这种办法就可以进,也可以出;可以相合,也可以离开。

【原文】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旧注】

①言以得情立事,故能先知可否,万品所以结固而不离者,皆由得情也。

②由夫得情,故能行其仁义、道德以下事也。

③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时事,议论去就也。

④内谓情内,外谓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盖理之常也。

⑤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识道术之数,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

【译文】

所以,圣人立身处事,要遵循这种规律来预先了解情况,从而跟各种人和事物相互紧密结合。他通过道德、仁义、礼乐、计谋等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采撷《诗经》《尚书》中的语句,使之跟自己的说法相同,增加或减少内容;再分析事情的利弊得失,仔细研讨在当前情况下自己应该是留下还是离开。如果想要与君主相合,便从进取方面努力,以求思想与君主吻合;如果想要离开,就采取消极的办法,尽量退避。无论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都一定要通晓道术,这样才可以揣测并计划未来的事情,发现疑难之处才可以迅速决断。

【原文】

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旧注】

①既能明道术,故策无失计。策无失计,乃可以立功建德也。

②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赋税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则徭役简。如此则为国之基,故曰:揵而内合也。

③上暗不治其任,下乱不寤其萌,如此天下无邦,域中旷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己者由是而兴,故曰:揵而反之。

④言自贤之主,自以所行为得,而外不留贤者之说。如此者,则为作声誉而飞扬之,以钓观其欢心也。

⑤君心既善己,必自有命来召己,既迎而御之,以行其志。

⑥翔而后集,意欲去之,因将危与之辞矣。

⑦去就之际,反覆量宜,如圆环之转。因彼变化,虽傍者不知所为,如是而退,可谓全身大仪。仪者,法也。

【译文】

策略上没有失误之处,可以立功建德;辨察名分,确立君臣秩序;增加财富,使国家富强,这便叫作“揵而内合”,即谋略被采用、思想相吻合的意思。如果君主昏庸不理政事,臣下胡乱行事而不觉悟,那么进献谋略就会遭到拒绝,自己要反身而退。如果君主自鸣得意而不采纳外人的建议,便使用“飞钳之术”,即放出恭维赞扬的话语使对方上钩。如果君主有命令来征召自己,便接受任命,发挥作用,实行自己的主张。如果想要离开,便要心存戒惧地与君主结交。总而言之,要做到像圆环一样圆转灵动,顺应对方情势的变化,使谁也无法了解自己的计谋;隐退往往是一种全身而退的大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