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注】
①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
【题解】
《说文解字》云:“反,覆也。”“反”的本义是把一个东西翻转过来,引申为“返回”、“反复”、“反面”、“反而”等义项。本篇的“反”字,常与“覆”字对举使用,主要使用“反复”这一义项,也可兼容其他义项。“应”在本篇中的含义是反应、应和。本篇作为一种游说之术,主要含义是:通过正面或反面反复地观察、了解、辩说,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反应,包括心理、语言等方面的反应,以便紧紧抓住对方反应,并准确地制定自己的基本应对策略。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①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②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③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④不可不察。⑤
【旧注】
①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
②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复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③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于今,反求于古者也。
④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⑤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
【译文】
古代化育众生的圣人,是与无形的大道共存的。他回首观察以往的历史,并以之预测将来;回首了解古代,并以之了解当代;首先了解他人,并以之了解自己。事物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跟现在和将要发生的情况不合,就要返回去研究古代的情况,从而寻求正确答案。事情往往有通过求助于古代而得到成功的钥匙的情况,这是圣人的成功经验,我们不可不仔细考察。
【原文】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①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②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③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④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⑤若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⑥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⑦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⑧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⑨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⑩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⑪
【旧注】
①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听辞,则所得明。
②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
③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象谓法象,比谓比例。比,谓类比也。
④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
⑤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实也。
⑥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
⑦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或乖,彼遂不言无,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常易网,更有以动之者也。
⑧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见。因随其情而牧养之。
⑨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也。
⑩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者也。
⑪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译文】
别人讲话,这是动;自己沉默,这是静。要根据对方的话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如果对方话语中有不真实的情况,可反复询问,对方一定会应和,最终把真实情况说出来。若经常使用象征、比喻的方法来表达言语内容,事物一定有可供类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类比,就可以观察对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谓“象”,便是用语言象征所要表达的某种事物;所谓“比”,便是用言辞反映可供类比的先例。然后,根据无形的道理来探察有声的言辞。诱导他人的话使之符合事理,从而了解到他人的真实情况。这就好像张网捕兽,只要在野兽出没频繁的地方多设置一些网,伺机观察等候着,就一定能捕捉到野兽。方法适合事理,对方当然会自己说出一切,这就是一张钓人的“网”。要经常拿着这张“网”,诱使对方入“网”。如果对方的言谈不肯接近这张“网”,便改变方法来诱导。用形象的语言打动对方,投合他的内心想法,从而了解他的真情,并进一步控制住他。彼我双方,一来一往,反复交谈,通过语言的象征和类比,就能心中有数了。然后反反复复,周密审慎地询求,使各类事物都符合真实情况。圣人诱导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确定无疑的获知真实情况。
【原文】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①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②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③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④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⑤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⑥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⑦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⑧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⑨皆以先定,为之法则。⑩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⑪。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⑫虽非其事,见微知类。⑬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⑭
【旧注】(www.daowen.com)
①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会,夫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
②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道审也。
③情明在于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则不审。
④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先说,我乃还静以听之。
⑤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敛;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
⑥欲开彼情,先设象、比而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以实理相归也。
⑦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
⑧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
⑨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
⑩谓以上六者,皆以先定于情,然后法则可为。
⑪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于见情,故言用此也。
⑫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雌雄也。
⑬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微,故曰:见微知类。
⑭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万无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
【译文】
古代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反复了解事物的人,往往采用鬼神不测的变化手段来了解真实情况。他的变化适当合理,他的观察非常详细。如果观察不详细,得到的情况便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决定的基本策略便不周详。要能把象征和类比运用得变幻莫测,就一定要善于说反话,并伺机观察对方的反应。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先要沉默;想要张开,先要收拢;想要上升,先要下降;想要获取,先要给予。想要使对方开诚布公,就用象征与类比的语言试探,并说出先例,诱导对方发言。相同的声音自然会彼此呼应,相同的事物必然归结为相同的道理。或者顺着这种道理,或者顺着那种道理,或者用来侍奉君长,或者用来管理臣民。这样就能听出对方话中的真假,了解彼此间的异同,从而分辨对方透露的是真实情况还是诡诈信息。是活动还是停止,是言说还是沉默,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言谈中表情的喜怒也要根据态势来选择。这些都要预先决断,作为准则。通过反复的言辞试探,求得对方答复,再观察分析他所寄托的内容。自己要保持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他所说的事情,探讨万事万物,分辨势力强弱。即使对方所说不是自己当前急于了解的事,也可以凭借微小的征兆推知同类的情况。这就好比要想了解别人就要深入他的内部,从中衡量他的才能,猜中他的想法。要像符节一样合拍,不会发生失误;像螣蛇一样,指向哪里不差分毫;像后羿一样,百发百中,准确无误。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①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②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③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④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⑤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⑥进退左右,以是司之。⑦己不先定,牧人不正;⑧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⑨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⑩
【旧注】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先须自知也。
②我能知己,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光生而影见。
③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④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
⑤上下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
⑥谓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当以圆道导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方职任之。
⑦此言用人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惟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道司之。
⑧方圆进退,若不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道其正也。
⑨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
⑩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
【译文】
所以了解外界事物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他人。双方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就好像比目鱼一样。这样就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言辞,就好像声响与回声一样即时相应;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表现,就好像光与影一样相伴而生。了解自己的人,他审察别人的言论不会发生失误,就好像用磁石去吸铁针一样万无一失,又好像用舌头去吮吸烤熟的骨肉一样容易。他结交别人,方式微妙;他发现情况,反应迅疾。他的方法,有时阴柔,有时阳刚,阴柔与阳刚相互结合;有时圆转,有时方正,圆转与方正相互搭配。如果情形还不清楚,便采用圆转灵活之道来引导对方;如果情形已经清楚,就用方正直率之道来处理事情。前进、后退、向左、向右,都要坚守上述方法。自己先不确定,处理事情便不巧妙,这叫作“忘情失道”;自己先有定见,再去管理别人,策略就能巧妙而不见痕迹,没有谁能懂得其中的诀窍,这便达到了自然神妙的境界,可以叫作“天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