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原则
(1)在事故发生后,首先应该做的是在身体创伤方面进行积极抢救与治疗;在心理创伤方面,首要的是提供情感支持,以缓解紧张情绪为目标,使受害者感到周围有人在帮助他们,不使他们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对事故现场的了解应主要靠实地调查分析,要避免急忙向当事人直接询问情况,避免使当事人陷入对创伤刺激的“再体验”之中。国内不少媒体记者或干部在重大伤亡事故发生后常常在事故发生不久就采访或询问受害者,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
(2)在干预工作中,应该让人们了解到,有些反应是正常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并不意味着脆弱或无能,这样或许有利于患者减少回避症状,恢复心理平衡。另外,创伤后心理和行为障碍的症状有长期性、慢性化的特点,如果对患者心理障碍的康复期望过高,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康复。所以,在干预工作中努力在患者周围营造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原则。
(3)心理和行为障碍患者在经受严重心理创伤后,常会变得意志消沉,对生活失去兴趣。此时,应重点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勇气,指导其学习新的认识方法和应付方法,明确立足现实的生活目标,重建“新的世界”。
2.重在物质与精神支持,促进心理康复
有研究表明,心理创伤事件的强度并不是患者心理和行为障碍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事件发生后物质和精神支持的强度不够,生活事件和继发性不利处境等才是主要的患病因素。周围正常人群对受害者的社会心理支持会起到重要的缓冲和保护作用。创伤后实施早期干预措施,进行完善、细微的物质上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支持,是减少心理和行为障碍发生及提高预后效果的重要方法。
3.防止因组织行为过度导致“祸不单行”
在生产中也可见到这种情况:领导者在一次事故发生后,唯恐再发生事故,于是厉声厉色,大会讲,小会提,并制定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但是事故却偏偏接连发生,令人无法捉摸。所以在发生事故后首先要做好心理干预工作,防止加剧恐惧情绪造成过度应激,以致再次发生事故。(www.daowen.com)
4.积极开展心理治疗工作
心理治疗是对心理和行为障碍患者的主要疗法,常用的方法有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松弛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生物反馈)、精神分析疗法和集体心理治疗等。对于遭受事故创伤而又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怖性神经症的患者,以及事故伤残者遗留的心理和行为损害,都应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各地在建立快速反应急救系统网络时,除了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抗灾中心、执法人员、教育机构、新闻媒体、家庭等组成的灾后社会支持体系外,还应建立一套包括临床医护人员、心理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社区卫生心理保健机构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灾后人群心理救援体系。
5.心理恐慌与干预策略
恐慌是人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做出的一种不协调和无理性的反应行为。在有较多人聚集的场合,还会造成群体性的恐慌现象。如在发生火灾事故、重大爆炸事故、轮船失事以及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恐慌现象。比如,当一家商场发生火灾事故时,人们都试图在大火蔓延之前逃出去,而他们的做法却仅仅是使出口堵塞,造成自己和别人都无法逃脱。当人们知道出口被堵塞时,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恐慌。为了逃命,他们相互推打践踏,结果导致伤亡人数大大增加。在非群体性场合,恐慌一样使个体的行为产生严重紊乱和非理性,比如在发生微小地震甚至听到有人喊地震时匆忙跳楼等。发生重大事故时也是如此,如煤矿透水、火灾和大面积冒顶事故等,当人们看到事故发生后,由于恐慌而忘记逃生避灾方法和路线(甚至往更危险的方向奔跑)、忘记佩戴自救器和采取应急措施等。
每当重大事故发生时,救护人员不是逃出灾区而是冲向灾区,他们同样会出现恐慌现象,对此应加以重视和预防。救护队员的救灾行动是一种在极危险和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的工作令人尊敬。在各种极端恶劣危险的处境下,难免会出现恐惧心理和恐慌性异常行为,特别是在缺乏严格训练和未经严格身体与心理选拔的队员那里,表现更为明显。这对救护队员的自身安全和有效救灾十分不利。有的队员在进入救灾现场之前就非常恐慌,进入救灾现场后,面对强烈的现场危险刺激,如能见度很低的环境、顶板的坍塌、高温、浓烟,特别是见到伤亡者的惨状,有的人思想陷入停顿,失去了用理智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致茫然不知所措。例如,矿井救险,入井后便晕头转向,对井下灾害环境下的顶板、风流等要素都感到无所适从。当得知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或突然发现自己的呼吸器中氧气即将耗尽或不慎碰掉口具和鼻夹、呼吸器发生故障、迷失方向或退路被堵等险情威胁自己的生命时,更容易产生慌乱行为,这不仅对救灾十分不利,对自身也是十分危险的。有很多救护队员牺牲在抢险现场,其中不少是由心理恐慌造成行动失误所致。
防止由于恐慌导致事故扩大的最有效措施是制定完备、细致的应急救援方案,对救护队员进行严格的身体素质和安全心理素质的选拔,并进行严格训练。对于一般职工而言,则需进行事故逃生及救灾相关知识的教育和经常性的避灾演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