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体的凝聚力与安全生产
由两人以上组成并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结合起来的集合体,称为群体。亦即具有共同目标,心理上互相依附,行为上交互作用、互相影响,情感上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一群人,如家庭、学校、企业、单位等。本书指的是生产群体,如班组、工段、车间、厂矿等。群体的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大的群体,成员的向心力也大,有较强的归属感,集体意识强,能密切合作,人际关系融洽,愿意承担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维护群体利益和荣誉,能发挥群体的功能。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五个方面。
(1)成员的共同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此外,还有年龄、文化水平、兴趣、价值观等。
(2)群体的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主要指领导者非权力性的影响力;此外,民主式领导可使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3)群体与外部的联系:当群体受到外来压力时,其凝聚力会增强。
(4)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群体能满足成员的个人需要时,其凝聚力会增强;在群体实现其目标时,凝聚力也会增强。
(5)群体规模大小:与凝聚力成反比,群体内信息沟通时凝聚力高,反之则较低。
2.群体的凝聚力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群体的凝聚力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目标和利益与企业是否协调一致,以及群体的规范水平。一般来说,群体的目标和利益与企业整体的目标和利益总是一致的。因此,凝聚力大的群体安全生产的绩效也较好。当群体因安全生产绩效卓越受到奖励时,又会进一步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心理学家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曾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研究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凝聚力和诱导,因变量是生产效率。四个实验组分别给了四种不同的条件,即以高、低凝聚力和积极、消极诱导进行的四种不同的组合,另设一对照组,观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结论如下。
(1)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可提高生产效率,尤以高凝聚力的群体为佳。消极诱导则明显地降低生产效率,而且以高凝聚力的群体降低更为明显;
(2)群体的规范水平极其重要。高凝聚力的群体,若其群体规范的水平很低,则会降低生产效率。
沙赫特的实验给出了两点启示。
第一,如果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目标与企业的整体目标一致,其安全生产目标规范水平较高,当群体凝聚力越高时,安全生产活动的成效越好,效率也越高。相反,当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不一致时,其安全生产目标规范水平偏低,在群体凝聚力升高时,其安全生产活动的效果亦不会良好。
第二,企业安全生产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不仅要重视企业各种群体的凝聚力,而且要重视提高企业各群体及其成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水平,积极诱导他们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的规范水平,克服消极因素,使群体的凝聚力在保证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非正式群体与安全生产
非正式群体一般指没有明文规定而自然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以成员之间的感情和需要作为纽带自然形成的群体。例如,车间、班组中的同乡、同学形成的群体,自愿结合的临时技术革新小组等。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和存在并非偶然,它是由于人们为了满足正式群体之外的某些心理上的需要(如社交的需要、爱好兴趣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等)而逐渐形成的。
1.非正式群体的类型(www.daowen.com)
(1)根据形成的原因,非正式群体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情感型:以深厚的情感为基础而形成。
2)兴趣爱好型:以兴趣爱好相同作为基础。
3)利益型:以某种共同的利害关系作为基础。
(2)根据非正式群体的效应,可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
1)积极型。例如,企业内自愿组合的技术攻关小组、企业的文体团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可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因素。
2)消极型。例如,某些对企业安全生产目标或管理方式有抵触情绪的人自然形成的无形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对于企业的正常安全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破坏型。例如,具有反社会倾向的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对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具有危害作用。
由于非正式群体是人们为满足某些心理需要而自愿结合而成的,因此,各成员会认识类同、情感共鸣、行动协调,群体的凝聚力较强。此种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成员对群体有归属感,群体成员会自然涌现出“头头”。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的调节和制约。此种群体内,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传递迅速。
2.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可表现为正向的(积极的)和负向的(消极的)影响。如果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可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反之,则会干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1)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在于,可使其成员获得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企业建立安定团结的心理气氛,能加强企业群体内的意见沟通,在协助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中,起到推进作用;成员之间还可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成员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2)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在于,当成员对企业出现不满情绪时,易引起非正式群体的其他成员的类似情绪,出现不正常的心理气氛,甚至产生对企业各级领导或管理人员的抵触情绪,如传播“小道消息”、不服从生产指挥、消极怠工等,从而产生不利于安全生产的行为。
3.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对非正式群体,必须充分重视和探讨其内在规律,遏制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
(1)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价值。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企业管理人员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其否认、放任或压制,均不利于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利用并承认它,从中协调,因势利导,才能使它有利于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群体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总是会部分地体现其价值,也就是说,它对企业、群体会发挥一定的效应。例如,“桥梁作用”。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迅速,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它掌握员工中存在的思想动态,以求集思广益,及时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还可通过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的特点,开展思想交流工作,以稳定情绪、提高士气。非正式群体成员因在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受到批评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做思想工作,可能效果较好。
(2)采取多种形式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向效应。企业中可存在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非正式群体,管理人员应根据其性质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积极诱导。例如,在开展安全技术革新的活动中,可利用非正式群体钻研技术的积极性,自愿结合组成技术攻关小组,为实现企业亟待解决的安全生产技术问题而贡献力量。在组织职工文体活动中,可定期组织爱好体育活动或文艺活动的非正式群体成员和其他员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以丰富企业的业余生活,既可缓解生产任务紧张、单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可和谐企业的心理气氛、协调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是有益的。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上,可广泛征求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的意见,这些非正式群体成员有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人、不同年龄的工人、不同性别的工人等,听取他们的意见有利于制度的群众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日本企业界非常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甚至将其作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组成自由结合、自愿参加、自我选定的生产小组,对于非正式群体的正向效应行为,普遍予以鼓励,并重奖有成效者。
(3)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非正式群体的负向效应。积极疏导,使非正式群体改变消极的规范,进而改变其消极的行为。例如企业生产中某些作业需戴安全帽,有的无形群体的工人认为这是“胆小”的行为,这就是种无形的群体“规范”,对安全生产有不利的影响,安全管理人员应多做这种有影响人物的工作,改变这种不安全的规范,树立正确的安全态度,使之与企业的安全要求一致。有的非正式群体热衷于业余“不正当”的活动(例如赌博之类),上班时无精打采,影响安全生产,企业管理人员应讲明危害,积极疏导,并予以禁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