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老桥:流传千古的桥名名人

宁波老桥:流传千古的桥名名人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种与文种故里桥文种是2500年前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大夫,《辞海》称他是湖北江陵人。而如今,仅有一座其貌不扬、建于清代的小石桥。奈何桥自此名闻遐迩。奈何桥在余姚市马渚镇南、姚江之滨的高庙山。清代宣统元年,达蓬桥重新修造。嘉靖丙辰年,浙江总督、余姚令胡宗宪过武胜桥剿倭寇得胜往返,“武胜”之名名副其实。现在这座商山桥,重修于清同治十年,单孔石拱,长11米,宽2.6米,跨溪5.6米,商山桥林逋抛珠传说流传至今。

宁波老桥:流传千古的桥名名人

文种与文种故里桥文种是2500年前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大夫,《辞海》称他是湖北江陵人。文种曾奉王命出使,越吴和议达成后,与范蠡一起谋划强国备战,一举灭吴。镇海区骆驼镇汶溪村相传是他功成归隐的故里。宋代时,村里曾建有溪隐庵,供祀越大夫文种。又有东岳宫、关帝庙、都神殿在村内外相继崛起。这一小村借文种大夫的名气,曾有过昔日的辉煌。而如今,仅有一座其貌不扬、建于清代的小石桥。桥为两块长达6米的石板跨汶溪,桥面宽2米,刻有民国三年(1914)重修的“文种故里桥”。

秦始皇与奈何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九嶷山,浮长江东下,至会稽刻石、祭大禹。在浙东这块水网渚地中,“屯兵渚山,饮马于潭,葬马于山,梦神仙筑奈何桥。”宋朝诗人《渚山怀古》中写道:“奈何桥上烟霞染,秦王行宫旌旗飞。”奈何桥自此名闻遐迩。

奈何桥在余姚市马渚镇南、姚江之滨的高庙山(今称马渚山)。说是桥,其实是一道自山顶悬挂的岩梁,岩梁离地3米,跨谷4米,桥上却难以走人,岩梁搁在山谷中,留下可泄水可通行人的峡谷,行人可在乱树野藤掩映之中,见一块象鼻状的岩壁,拨开树丛往下望,果真是一座天造神设苦苦寻访的奈何桥。

徐福东渡与达蓬桥 据宋宝庆《四明志》等记载:在慈溪达蓬山,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二崖对峙的斗鸡石,秦始皇东游欲自此入蓬莱仙界,并派徐福东渡,去寻不死之药,故名。

达蓬山下的三北镇孙家村,有一座“达蓬桥”(通达蓬莱之桥),桥南2里即巍然耸峙的达蓬山,高422米。曾有宋代的舒亶、范成大、黄震和明代的黄宗羲等留下吟咏达蓬山的诗篇。

清代宣统元年(1909),达蓬桥重新修造。桥长8米,宽2.5米,单孔石梁,刻有桥联:“中流窖水三千丈;上达蓬山几万重。”近年来,慈溪市开拓徐福东渡海上丝路文化旅,这里成为一处著名景点。

名将与武胜 东汉建安五年(200),舜江之滨的余姚筑城,成为崛起于浙东最早的城池,东吴大帝的大将朱然被任命为“余姚长”。围城周长一里余,开武胜门和候青门等五道城门,跨候青江之武胜桥也同时建成。公元400年,一度攻入余姚城的孙恩被刘牢之和高雅之多次战败而出城,为此武胜门外的大石桥命名为武胜桥。嘉靖丙辰年(1556),浙江总督、余姚令胡宗宪过武胜桥剿倭寇得胜往返,“武胜”之名名副其实。

今存余姚城内候青江上的武胜桥,已在元、明、清各代重建重修,全长33米,宽3.5米,石拱跨江9米,高5.3米,刻有桥联:“武功怀归凯旋地;胜迹重新普济人。”

诗人曾巩与仰止桥 奉化溪口千丈岩下有一座“仰止桥”,是观瀑的最惊心动魄处。北宋时曾任明州知州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1019-1083),曾在此观瀑后写有《千丈岩》诗:“玉虹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凭栏未穷千丈势,请从岩下举头看。”仰止桥,原是木桥,在清代时才改建为拱桥,桥长13米,宽5米,桥拱跨水10米,高6米,溪瀑从桥下通向亭下湖,此桥是从亭下通向雪窦山的又一古道

①奈何桥,其实是余姚市马渚镇的一群山岩,因秦始皇而出名。

②慈溪市达蓬桥与徐福东渡有关。

林和靖与商山桥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字和靖(968-1028),生于奉化裘村镇黄贤村。七岁时有一伙来自县城的官吏,来黄贤村敲诈钱财,说要百颗珍珠作捐税,黄贤村好不容易才筹集到一颗,林逋拿着这颗珍珠守在桥头,要县官先要对出下联才可商谈交珍珠事儿。县官欺林逋年幼,满口应承。林逋开口出了上联:“白杜(地名)白鸡啼白昼。”县官及差衙想了大半天还想不出对句。到了黄昏,村中狗吠阵阵,林逋说出下联:“黄贤黄犬吠黄昏。”说完将手中珍珠抛入桥下的潭中,县吏们无奈地回去了。现在这座商山桥,重修于清同治十年,单孔石拱,长11米,宽2.6米,跨溪5.6米,商山桥林逋抛珠传说流传至今。

明史氏与德行桥、府前桥 浙东四明史氏以“满朝文武、半出史门”曾辉煌于南宋一朝(1127-1279)。据记载,史氏望族在南宋初期,陆续迁入明州城内及鄞东各地。但作为祖居地下水村仍保留着史氏发迹前的家祠“八行堂”及“德行桥“。史氏族祖史诏奉行“八行”、“德行”。“八行”即“孝、悌、睦、渊、任、恤、中、和”的一系列儒家修身立业的祖训,因此下水村德行桥,曾是史氏望族发家立业儒家德行的见证,此桥在宋代大概是一座木桥,在明清时改建为石桥,现存的德行桥重建于清乾隆丙申(1776),至今完好。

在鄞东东吴村的一座府前桥,是一座三孔二墩石梁平桥,曾是史氏望族的又一位丞相史嵩之的丞相府前石桥,桥虽平淡无奇,然而却是与百年前的名士望族结下不解之缘。

宋高宗与高桥、廿板皇桥 鄞州西乡高桥镇的高桥,桥额刻“文星高照“、"指日高升“,是浙东通向京城水陆驿道的枢纽。这座单孔石拱桥长30米,拱跨西塘河11米,高7米,专为通航官船而建。南宋建炎三年(1129)冬,宋高宗率群臣过高桥,经明州逃亡海上。腊月底,明州城内正忙于过年,金兵4000骑经高桥追来,踏上张俊、杨沂中率领军民铺在桥上的草席,顿时人仰马翻,成为宋金战争中的南宋“高桥大”。从此,这一古明州通向南宋京城及中原都会必经要津的高桥就更加出名。

桥在奉化市溪口千丈岩下,因“高山仰止”而名仰止桥。

廿板皇桥,又称“王桥“,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向家村东郑。南宋建炎三年冬,宋高宗为逃金兵追袭,车驾明州。据传当地人待高宗过此桥后撤去桥板,高宗才逃过一劫。“廿板皇桥”是一座三孔五排柱石梁桥,桥长16米,宽3.5米,桥不大,但却因此得名。又据各地传说,宁波南门下驾桥、余姚皇封桥、宁波江东惊驾桥等也与宋高宗逃难过桥有关。

丞相叶梦鼎与归锦桥 南宋嘉熙元年(1237),38岁的叶梦鼎(1200-1279)中进士后,曾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丞相、枢密使。后来因不满贾似道专权误国,愤而多次辞官,托病回归故里。叶梦鼎是宁海县东仓下宅村人。下宅地处盖苍山脚下,背山面野,中堡溪支流绕村而过。“归锦桥在西山之下,盖苍泉脉所通,霖雨经旬,洪涛汹涌,步履维艰,里人筑斯桥,以便往来。功浚,适直丞相荣归,遂名归锦。”归锦桥,乱石起拱,整桥长15米,宽3.4米,高5米,历代由村人维修,至今仍是当地人引以为自豪的一座名桥。

宋代大儒朱熹与朱行桥 宁海县西店镇迈步岭脚有一座建于南宋时的“朱行桥”,因当时儒学家思想家朱熹(1130-1200)经过此桥而名。此桥原为石砌梁桥,只能通行车马行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因奉化至宁海公路建造,改建为木质公路桥。1963年又重建为钢混桥,1978年拓宽后,桥长37米,宽32米。汽车驶过甬临公路这座水泥桥时,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桥与大名鼎鼎的儒学家有关。

理学家黄震与卧床桥 慈溪市掌起镇黄家村有一座卧床桥,这座单孔石梁平桥,长11米,宽3米,桥孔跨水2.5米,是一座很平常的石桥。然而却因为桥畔居住过南宋理学家黄震(1213-1280),且据传幼年黄震以桥为床,故又称“卧床桥”。

据《黄氏宗谱记载》,黄震出生的黄家村,地处快船江和古窑浦江交汇之处,在河上建造的桥初名“护龙桥”,黄震因在桥旁著述和研究朱子理学著名。黄震逝世之后,后人将桥名增加一个“卧床桥”,表示怀念。有桥联道:“地接渭川是名贤故里;想风流余韵直至于今。”

名士墨客与万安桥 万安桥,又称“洞桥”,在鄞州西乡林村,是一座双孔一墩石拱廊桥,始建于北宋。桥长16米,宽3.2米,每孔跨桃源溪4米,桥上的16条木柱支撑硬山顶屋面,原有“桃源福地”额。人们也可在桥上歇息、经商。在宋代时,桥的南北曾有桃源书院、华源草堂、泗洲书院等,往来于桥上的著名文士墨客有王安石、张峋、曾巩、汪洙、舒亶、史浩、张孝祥、张即之、魏杞以及著名词人吴文英;在明代,建有杜、汪、周、臧、李“五府八宅”,更有沈明臣、沈一贯、王天选、杜璋、杨守随、屠滽、杨承鲤等进士、尚书和诗家。

朱熹画像(www.daowen.com)

卢探花与书院桥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宁海县桑洲镇田洋卢村卢原质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廷试时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翌年二月早春时节,卢探花衣锦荣归,过书院桥进入他儿时曾经挑灯苦读的书院,亲手在桥畔栽下三棵苦槠树。明洪武三年(1370),卢探花父亲亡故,他回乡守孝三年之中,又曾多次走过书院桥到文昌阁拜孔子、吊先贤。洪武末(1402),燕王朱棣夺皇权,方孝孺不肯为朱棣写诏书而遭“灭十族”之祸,卢探花的母亲是方孝孺的姑母,本人又与方孝孺幼年时在书院同学十二个春秋,因而被株连而死,田洋卢村卢氏逃散,卢氏书院及老桥无人寻迹。

事隔180年之后的明万历十八年(1590),方氏靖难早已烟消云散,田洋卢村正在恢复生气,宁海县知县曹学程过书院桥,探访已经败落的卢探花读书处,写下的《吊卢翰林》诗中,有“不堪吊古寻遗迹,故里萧萧遍黍花”之句。书院桥乱石起拱,长10米,宽3.2米,高3.5米,如今苦槠老松成林,古意盎然。

欧阳知县与欧阳桥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象山知县欧阳懋一乘小轿路过正在重修的幽谷古桥,见四周山色如画,欣然赋诗一首道:“欧阳子过欧阳桥,千载奇逢在圣朝。潮涨东溟连沧海,峰高西岭通云霄。”此后,这座古桥就名为“欧阳桥”。此桥位于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与伊家村之间的深山幽谷,横跨西沙岭下的缘溪,周围峰峦绵亘,少有人烟,但却是儒雅洋与伊家村之间的交通要道,且东通墙头和丹城,西达西周和宁海县。

欧阳桥在宋宝庆《四明志》中称“儒雅洋桥”,初为木桥,明代时迁至儒雅洋村下游,改建为三孔块石拱桥,清代同治六年(1867)重修,整桥长达53米,宽4米,中心桥孔跨水10米。由于此桥体量庞大,近年规划待建的水库工程中,此桥将被淹于水下。

浙东有十几座“万安桥“,要数鄞州西乡林村万安桥名气最大。

抗倭名将与憩桥 镇海县城通向镇北慈溪龙山的官塘大道上有一座憩桥。桥在镇海区骆驼镇憩桥村,在宋元时代多有名土望族迁此定居,其中重要的有夏姓和贝姓。明正统十年(1445),夏时正考中进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为官清正。在贝氏家族中,更为著名的是1903年生于桥旁贝宅的贝时璋,是我国生物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憩桥的出名,除了以上这批文土将领之外,还有不少抗倭名将在此路过或歇息。如著名的有刘锦、卢镗、俞大猷、戚继光,以及抗英抗法的林则徐、葛云飞、裕谦、王师真、刘秉璋、欧阳利见、吴杰等。其中最著名的戚继光(1528-1587)在嘉靖三十四年调任驻守定海(镇海),大战倭寇于雁门岭,在浙东四年间多次带兵过憩桥,当地至今仍传为美谈。

朝鲜崔溥过福应桥 宁海东门第一桥福应桥是宁海县通向三门湾的东门古道。明代弘治元年(1488),朝鲜弘文馆校理崔溥与随从共42人,因在济州岛扫墓,木船被风刮漂到三门湾,获救助上陆。该年闰正月廿六,一行在福应桥(当时为木桥)遇到宁海县接报派来的八乘轿子,使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受到了亲人般的款待,老弱的人士乘轿子过桥后翻越白峤岭,到县城歇息,然后继续北行。

朝鲜崔溥经过的福应桥,如今仍保存在宁海县城关镇白崎村西北角,桥长12米,宽3.1米,单孔石拱跨溪6米,在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建后,现在完好地保存着。

徐霞客二过黄公桥 宁海县黄坛镇杨家村,有一座长12米,宽4米,跨溪8米的单孔石拱桥,名“黄公桥”。据称原是黄姓所造,后来黄姓衰微,杨姓发族,又改称“杨家桥”。黄公桥在古代明州通向台州的古道上,始建于元代初,清代乾隆年代重建。

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暮春,28岁的大旅行家徐霞客经宁海县城,径入前往台州的古道过黄公桥,时在该年三月十九日。十九年后的壬申三月十四(1632),徐霞客又一次骑马过黄公桥,夜宿岔路村,次日上天台山。

徐霞客二过的黄公桥在宁海县黄坛镇。

日本雪舟画月湖桥明成化四年(1468),日本画圣雪舟等扬在宁波所画的《宁波府图》中,有月湖中心的两座高拱桥,耸峙在湖心寺左右的柳丝掩映中。这两座高拱桥,即如今月湖中心的月湖桥和湖心西桥。这两座桥都始建于宋。

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湖心东桥按原样拆建重造,并更名为“月湖桥”。月湖桥全长23米,宽4米,石拱跨水5米,历经200余年的历史风雨,月湖桥至今仍然保持古朴、浑厚的风姿,而湖心西桥曾经拆毁,在1999年重建。

黄宗羲与镇东桥明崇祯十五年(1642),著名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偕其弟同游海拔600米之四明山上盆地梨洲,在当地庙下村镇东桥堍的镇东庵讲学著作,撰写《四明山志》。此后以“梨洲”为其号,世人也以“梨洲先生”呼之。黄宗羲多次往返的镇东桥,长12米,宽4.3米,单孔石拱,镇东桥桥屋数百年来已数次翻修,而桥基未作重建,依然稳固如山,成为挺秀于四明山镇的著名人文景观。

①镇东桥,由于大儒黄宗羲在桥边讲学,故镇东桥就出名,成为著名景点。

②日本雪舟曾画月湖桥。

闻尚书与尚书桥 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住在鄞西古林镇闻江岸村的闻渊考中进士,后升吏部尚书,赐太子少保,官位显赫。闻江岸村有石板塘路相通,故闻尚书以“石塘”为号。考中进士后闻尚书骑马进村,村人为讨闻尚书欢喜,村名改“石马塘”,塘路上的青阳桥,就改名曰“石马塘桥”,而另一面桥额刻上“尚书桥”。这座一桥两名的二孔石梁平桥全长14米,宽2.5米。继闻尚书之后,闻氏又有闻泽在正德七年(1514)考中进士官至江西参政。闻源在嘉靖元年(1522)考中举人,官至刑部侍郎,尚书桥与尚书府互相辉映。

万斯同作诗《望春桥》 清代初期的鄞县经学家、史学家万斯同(1638-1702)在《鄮西竹枝词》中写到关于望春桥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乡土风光诗:“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

海曙区的望春桥始建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后因宋金高桥之战祸及望春桥。此后多次重建,其中1130年重建,后又屡次修缮至明清,至今已历千年风雨,此桥是一座石砌高拱桥,桥全长28米,宽4米,跨河9米。桥顶曾有7棵百年老树,望春桥由于有万斯同为其作诗,更增加了老桥的光彩。

蒋氏父子与金井桥、广济桥 奉化溪口镇斑竹村有一座金井桥,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单孔石拱,长15米,宽4.5米,跨溪10米。斑竹村金井桥是通向蒋介石生母王氏居住地葛竹村的必经之路,蒋介石从儿时就过此桥往返于溪口和葛竹。后来发迹后,曾在1921、1937年带领随从过金井桥到葛竹,1949年正月廿一,蒋介石与蒋经国及子女,祖孙三代人最后一次往返于金井桥。

此外溪口镇岩头村,是蒋介石的岳父家。1902年,蒋介石曾在此读过私塾,1910年蒋介石发妻毛福梅生蒋经国。在民国期间,蒋氏父子多次到岩头村,村口的广济桥单孔石拱,重建于清代,桥长25米,宽4米,跨溪10米。1949年4月,蒋氏父子最后一次过广济桥,从此落魄台湾,一去不返。

清代文士万斯同曾写诗赞望春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