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史弥远墓石拱桥,历经千年至今犹存

宁波史弥远墓石拱桥,历经千年至今犹存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墓前桥,鄞东东钱湖福泉山下建有南宋丞相史弥远的墓和他母亲的墓,墓前石拱桥保持了宋代的规制结构,古朴而厚重。南宋绍定六年,权相史弥远去世,被葬在教忠报国寺之左,面对慈云岭下的生母之墓,宋理宗御书“公忠翊运定策元勋”作他的神道碑。史弥远墓前的石刻及大慈寺七石塔毁于“文革”的时期,而周氏墓前的石翁仲已迁移到南宋石刻馆,唯有两座墓前的石拱桥,还在“满林落日正啼乌”。

宁波史弥远墓石拱桥,历经千年至今犹存

山行十里乱峰回,相国坟茔紫翠堆。石马秋风两翁仲杜鹃春风几亭台。慈云塔下苍苔满,旌德观前红杏开。为己当年苇菜美,短蓬苹未过湖来。

这首元代诗人刘仁本写的《史相墓》,所指的是南宋时期明州籍丞相史弥远的墓。当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墓道建筑群,随着南宋王朝的衰亡和史氏家族的失落,仅过了一百年左右,就已显得如此凋零和苍凉。

墓前桥,鄞东东钱湖福泉山下建有南宋丞相史弥远的墓和他母亲的墓,墓前拱桥保持了宋代的规制结构,古朴而厚重。

史弥远(1164-1233),是浙东四明史氏望族的第二位丞相,曾任宋宁宗丞相19年,任宋理宗丞相7年。他在位期间,因宁宗、理宗沉迷于享乐,军政大权由史弥远独揽,所以被称为“权相”。四明史氏自北宋初迁入明州,第4代起迁居东钱湖下水村,第5、6代又迁到明州城内。到了第7代史弥远时,他的父亲史浩已任宋孝宗丞相,史浩的二室周氏生了史弥远。史弥远当上丞相后,生母被封为齐越国夫人。由于史氏一门崇信佛教,史浩曾将城内宝云寺作功德寺,史弥远又重建城内延庆寺,且在东钱湖、福泉山建了教忠报国寺、辨利寺、悟空寺、宝华寺、妙智寺为功德寺。在史弥远生母周氏年老力衰时,史弥远又在福泉山下建了显忠旌德观、太清悟真成道宫、清修怡真观,并选择了福泉山下水岙为史弥远族系的墓葬处。嘉定十三年(1220),周氏夫人老死。史弥远葬母于太清宫的对快速发展,汽车直达村内,北渡与北渡村被人们冷落了,往返过渡者,每日仅数十人,而听泉桥,乃至整条南塘河都已退出历史舞台了。(www.daowen.com)

山慈云岭的北坡,改此处为大慈山,墓前设制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笋等12件,跨溪建造了一座缓缓拱起的石拱桥。桥拱石料采用断面楔形的长达2米左右的长条石,露出的券脸石有35块。这种拱体有良好的承受力,狂泻的溪流也不会冲垮石拱桥。这座距今将近800年的周氏墓前石拱桥长11.5米,宽4.5米,高1.7米,跨溪4.6米,而这种长条石起拱的方式在明清时已不再采用。

南宋绍定六年(1233),权相史弥远去世,被葬在教忠报国寺之左,面对慈云岭下的生母之墓,宋理宗御书“公忠翊运定策元勋”作他的神道碑。在墓前一泓发源于福泉山的清流上跨溪建造了又一座石拱桥,依旧采用楔形的长条石起拱,拱圈券脸石共21块,每块长度达2米,拱圈高1.6米,跨水2米,桥面长6米,宽6米,桥堍存覆莲栏柱一根,长0.6米,0.15米见方,当年可能铺有缓缓拱起的石板。但史弥远的墓前桥比他母亲墓前石桥要小得多。

780年的岁月沧桑、朝代更替,福泉山下大慈山五寺三观,早已成为废墟。清代诗人董沛的诗中就有“丞相坟前野草枯,御题碑碣半模糊”之句。史弥远墓前的石刻及大慈寺七石塔毁于“文革”的时期,而周氏墓前的石翁仲已迁移到南宋石刻馆,唯有两座墓前的石拱桥,还在“满林落日正啼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