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南塘河上的历史老桥

宁波南塘河上的历史老桥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北渡村北依南塘河,南靠奉化江,因此与外界的陆上交通就是靠桥。据《勤县通志》记载和北渡村老一辈的诉说,重建听泉桥的孙鹏即北渡村孙氏后裔孙梅堂。孙梅堂接手后,将洋商亨达利钟表行并入,在国内各商埠设分行25家,时称“钟表大王”,在家乡北渡村创办小学,重修渡口,购置渡船,设立北渡救火会,建造候渡亭,并重建了听泉桥和还金桥。

宁波南塘河上的历史老桥

“昨宵北渡今西渡,系是离家第二宵。诗伴风流勤过驿,棹郎醉饱健迎潮。”从这首奉化名士陈著的《北渡》诗中可知,从浙东奉化到南宋京城临安赶考,必须过北渡和西渡。西渡即今鄞西姚江上的大西坝,由此登舟可溯浙东运河到达杭城。而北渡,地处奉化北与鄞南相望的奉化江渡口。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北渡,为奉化北界,唐许浑有《晓发北渡诗》。”可见自汉唐以来,北渡沟通浙东南北的交通,并南接奉化、宁海、台州、福州的甬榕大道。如从宁波城内乘船,出南水关后,过长春桥、甬水桥、启文桥到北渡村的还金桥、听泉桥,旧称南塘河的十余座桥,乘渡换过江进入奉化地界,或继续乘船到方桥,进入奉化县江,直到奉化城东的剡源驿,此后再往南就都是陆路了。

听泉桥,无泉可听。桥在鄞南南塘河北渡村。古称“北渡桥”,因民国时代重建时请康有为题额“听泉桥”,桥就出名了。

“北渡”以渡名村,以渡成市。宋宝庆《四明志》已记载有“北渡村”。在南宋庆元(1195-1200)中,奉化富户汪伋捐钱造舟设渡,此后逐步形成鄞奉接界的名渡,往返客商不绝,旅舍食馆应运而生,于是在明清时期就形成“北渡市”,逢一、六在河埠交易,四乡八村船载、肩担到此集市。在南宋末年,奉化望族孙氏一支,国子学录孙暹自棠云迁入北渡村。此后又有从安徽迁入的陈姓等,至今北渡村已有三百余户,七百余人,以孙氏为主姓。

由于北渡村北依南塘河,南靠奉化江,因此与外界的陆上交通就是靠桥。而北渡的桥又与南塘河的疏浚有关。

唐太和七年(833),鄮县县令王元暐筑鄞西它山堰,浚南塘河之后,北渡才形成人聚密集的村落。北宋熙宁元年(1068),始建北渡桥,成为从鄞西、宁波城陆路出入的通道。这座北渡桥,即是在明、清、民国时期重建、重修的听泉桥。

北渡桥横跨南塘河。自东向西的南塘河,到北渡之西南曲折分流;北渡桥就建在北渡堰、风棚碶上游1公里处,即自北向南的这一段南塘河上,河面宽广,水流平缓,因此桥为东西向,3孔2墩石梁,设有桥栏石,桥长20米,宽2米,中心桥孔桥跨水4米,边孔2米,能容纳航船畅通交会。(www.daowen.com)

北渡桥改名为听泉桥,可能是在清同治二年(1863)。民国《勤县通志》记载:“听泉桥,县西南北渡村西,民国十二年(1923)里人孙鹏重建,南海康有为题。”重建听泉桥时,北渡村的村东已建造了一座横跨南塘河的“问津桥”,于是在清同治二年(1863)重建北渡桥时将桥名改为“听泉桥”,东西呼应,实乃北渡无津可问,无泉可听。而大名鼎鼎的康有为为桥题额却非同一般。

据《勤县通志》记载和北渡村老一辈的诉说,重建听泉桥的孙鹏即北渡村孙氏后裔孙梅堂。孙梅堂之父孙廷源于光绪二年(1876)在上海开设美利华钟表店,在鄞县设工厂。孙梅堂接手后,将洋商亨达利钟表行并入,在国内各商埠设分行25家,时称“钟表大王”,在家乡北渡村创办小学,重修渡口,购置渡船,设立北渡救火会,建造候渡亭,并重建了听泉桥和还金桥。康有为是孙梅堂结识的至交,为听泉桥题了桥额。

史弥远墓前桥桥栏的宋式莲花柱。

民国十八年(1929),由于从宁波通向奉化的鄞奉公路开通,往来北渡村的人流就逐渐减少了,但每天还有数百人之多。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汽车直达村内,北渡与北渡村被人们冷落了,往返过渡者,每日仅数十人,而听泉桥,乃至整条南糖河都已退出历史舞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