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康王封赐的宁波老桥,历经千年仍在人间流传

康王封赐的宁波老桥,历经千年仍在人间流传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旧志及父老相传,说是北宋末年,小康王逃难至此桥上,得到村人救济,后来不忘恩德,将此村此桥封赏,于是才正名“皇封桥”。其实,小康王在浙东的赐封很多,这皇封桥也不是小康王逃难时经过的地方。皇封桥历代重修,直到如今。如今,康王封赐皇封桥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而皇封桥已完全被人冷落。

康王封赐的宁波老桥,历经千年仍在人间流传

杭州湾以南有一大块平原湿地,原称“三北”,即余姚北、慈溪北和镇海北,今分属余姚市和慈溪市。此地古为海涂,沉积成陆;大约在二千年前的汉代,此地还是沼泽和滩涂,“潮汐出没,少有民居”;至唐宋时期,海迹,匕移;北宋庆历七年(1047),余姚令谢景初筑土塘4.8万尺,起自历山至樟树村,此后不断增补和改筑石塘堤坝;到元至正元年(1341)始完成捍潮阻咸的大古塘,东西长达百公里。姚北的泗门、朗霞等市镇逐渐形成。元代诗人丁鹤年有《咏四门市》:

潮头月落啼早鸦,柴门半启临海沙。柳浪白舫卖鱼市,花底青帘沽酒家。

诗人所指的“四门”,旧志记载是大古塘建成之后设置的四道闸门。又有记载“东开四门以放水,门下浚四河以注水,四水写作泗,故名泗门”。

在泗门之东仅1公里处,已经先于泗门形成皇封桥村。这是由于皇封桥村在泗门和已形成市集的朗霞之间,水路和陆路沟通已形成一个歇脚和交易的桥市,并将建造的桥称为皇封桥,村以桥名。

据旧志及父老相传,说是北宋末年,小康王逃难至此桥上,得到村人救济,后来不忘恩德,将此村此桥封赏,于是才正名“皇封桥”。

其实,小康王在浙东的赐封很多,这皇封桥也不是小康王逃难时经过的地方。传说究竟是美好的。皇封桥历代重修,直到如今。然而,皇封桥村毕竟是一座名气不大的小村,近在咫尺的泅门,却因明代谢迁(1449-1531)而名。谢迁官至太傅、东阁大学土,有丞相、阁老之位。其子谢丕官至侍郎,弟亦官至布政司。可见谢氏一门官位显赫,甲第连云,“夹河一里许,雕甍碧瓦,翠耸鳞比,时称巨族”。泗门终成姚北重镇,街河上也建起了一座精巧的石拱桥——万安桥。可惜,这座姚北平原唯一一座明代石拱桥,却在1998年前后被填埋,如今仅存一半桥栏和部分桥面石板,而原来已经不出名的皇封桥却“猴子称大王”了。皇封桥在三条河港的交汇处,今属朗霞镇,桥旁街市长达一里,曾有米行、糖坊、铁店、油坊、染坊等。民国期间,因泗门和朗霞都是大市集,所以小小的皇封桥也人来人往,桥上桥下热闹非常。民国十三年(1924),由杨、诸、周、许等大户发起重修皇封桥,至今皇封桥旁还住有200余户,共700余人,一批古民居的石花窗、马头墙和雕花门梁仍保存不少。(www.daowen.com)

皇封桥最后一次修缮是在1985年,仍然使用石材。4只桥栏石柱上的狮子虽然被严重剥蚀,但仍然没有更换。皇封桥整桥长8米,宽3.7米,高3米,跨河7.5米。二墩三孔,中孔宽1.8米。如果细看桥下,可见两座桥墩的仰天石各长3米,而仰天石的桥墩长度仅2米,可见仰天石伸出两头各0.5米。这样,造成了整座桥面宽度大于桥墩宽度1米,看起来头重脚轻,而事实上因仰天石的良好承重,桥基还是十分稳固。

皇封桥朝南的桥栏刻三个篆体字——“皇封桥”,传为晚清举人杨积芳所书,还刻有“民国十三年”。朝北的桥栏刻“1985重修”,桥名刻隶书。村里人说,在公路尚未开通之前,经皇封桥的航船可以北通海塘,东达浒山,南去姚城,西到上虞曹娥。

如今,康王封赐皇封桥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而皇封桥已完全被人冷落。清人邵晋涵的诗句韵味犹存:

芦摇霜气飞千点,雁逼风棱并一行。惟有西山肯留客,湿岚如画石桥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