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老桥:四明山晓云村风景壮观

宁波老桥:四明山晓云村风景壮观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四明山深处的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平均海拔600米,四围青山、重峦登嶂。

宁波老桥:四明山晓云村风景壮观

位于四明山深处的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平均海拔600米,四围青山、重峦登嶂。谷壑绿树丛中一条自东向西的弯弯曲曲的晓鹿溪汇集了自崇山峻岭中流来的大小溪涧,遂成“大溪“。它奔流20公里注入鄞西皎口水库之后,再经樟溪、它山堰入鄞江和南塘河,清流直到宁波城内月湖。有谁会去理会,在这条长达近百公里清流的源头还有一座名日“大方桥”的古桥,实为“四明清流第一桥”。

到了晓云,只有登上高达溪床15米的桥巅,才能体会诗人笔下的诗情画意。

如明代张宣《四明山》诗:

半空不见日光动,中夜起听天鸡呜。松风涛卷出万壑,耳边无处无秋声。

晓云大方桥,当地人称“洞桥”。桥边的村名称为“侨头村”,西离梁弄、东距鄞西樟村各约20公里,大方桥下大溪的上游称为上村。《褚氏宗谱》载:“南宋孝宗时(1163-1189),镇江录事参军褚邦英由慈溪金川迁四明小岭(即晓岭、晓云),为小岭褚氏始祖。”今主要聚居于大方桥上游的上村、平桥头等。而大方桥的下游,则以方姓为主。于是以洞桥为中心大溪两岸居住500余户近2000人口,堪称深山大村。桥头有食品、杂货、打铁、箍桶等店铺,还有十日一市。这座大方桥就成为四明深山的一处经济贸易中心,四乡八寨山民往返不绝,在公路未通之前,它是大溪上下20里唯一的过水通道。(www.daowen.com)

大方桥之名,主要由于桥型高大。桥北有一条沿溪石板路,宽达三米,达一里,路面高出溪床三米。这是因为此地常有山洪暴发,排山倒海的洪水很容易把桥冲垮,故桥必须要高而大,以让洪峰顺利通过。如今的大方桥高达15米,桥孔宽10米,桥面宽5米。桥北的步阶从街路起到桥顶有20级,桥南则构建了高达4米的桥台,设24级石阶,形成了长达17米的巍巍大桥。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桥到光绪十一年(1905)重修,大方桥已200余年过去了,桥质依然十分完好。但大方的“方”字,却应该认为与居此桥畔的方氏有关。据《余姚地名志》等资料记载,清代同治四年(1865),晓云的地名称为“小岭”,原大方桥下游称为“大溪”,以溪名村。相传唐代河南瘟疫成灾,方姓始祖逃此居住,后发族迁居于“小岭”,后来又名“晓岭”。由于此桥多由方姓出资建造,故桥名有“方”字。刻在大方桥上的桥联为“大地双峰环碧水;方桥一洞行渭泾”,桥额就刻“大方桥”三个字。

大方桥,在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四周青山,桥旁住有方姓,故名“大方桥”。

大方桥的桥上没有任何装饰,桥体由毛糙的块石叠砌、起拱,苔薛、野藤从石缝中顽强地攀缘缠绕,桥面两边各有4根栏柱、5块栏板,桥的拱石与桥面紧贴,显得轻盈而潇洒。然而迎接无数次排山倒海的洪流,承载川流不息的集市山民,大方桥依然巍巍如山。大方桥如今是如此的淳朴和苍老,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虽沉默寡言,却令人尊敬、难忘。

皇封桥,在余姚市泗门镇皇封桥村。据当地传说,南宋康王逃难至此,得到村人救护,回京后封赐此村,故名“皇封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