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老桥:昼锦桥的历史与意义

宁波老桥:昼锦桥的历史与意义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桥西一块鄞州区文物保护标志碑得知,这座桥叫“昼锦桥”。昼锦桥在村庄之南,村北有五条小河交汇。而李氏祖上建造的这座昼锦桥,却是最主要的陆地通途,希望出入桥上的子孙们耕读传家、衣锦还乡,故起了一个“昼锦”的桥名。飒飒西风中的昼锦桥依然孤独地静卧于村外的荒草乱树中。文字的上下各刻佛教特有的荷叶华盖和莲花托盘,这说明了建造昼锦桥是信仰佛教的村民行善积德之举。昼锦桥,在鄞东水乡东李村外。

宁波老桥:昼锦桥的历史与意义

携手河梁对夕晖,情怀今日倍依依。

小桥溪畔忽横枝,劲战寒风冰雪时。

一夜西风,小河静水处浮着薄冰。在离鄞东走马塘村东首仅一公里的旷野上,老树枯苇掩映中有一座瘦弱细腿的老桥,静静地矗立在冰冷的河水中。从桥西一块鄞州区文物保护标志碑得知,这座桥叫“昼锦桥”。其貌不扬、体量不大的老桥没有任何重修的痕迹。十余年之前,该地新建了道路和桥梁,终于使老桥可以静静地歇着。据说,老桥之西堍曾有一座石砌的贞节牌楼与老桥相伴,所以此桥又称“牌楼桥”,而如今只能孑然一身了。

昼锦桥在村庄之南,村北有五条小河交汇。在明代时,李氏迁此定居,故村名“五港李家”。此后人口繁衍,向东南扩展,又名“东李”,如今200余户多为李姓。从前,东李村依靠纵横如网的河港,北通姜山、宁波,西通茅山斗门桥,东、南与横溪、蔡郎桥、奉化白杜和西邬沟通,堪称交通便捷。而李氏祖上建造的这座昼锦桥,却是最主要的陆地通途,希望出入桥上的子孙们耕读传家、衣锦还乡,故起了一个“昼锦”的桥名。

查考《辞海》,“昼锦”之意为“贵显还乡”。宋韩琦任节度使,在故乡扬州筑了“昼锦堂”,欧阳修作过《昼锦堂记》。在宁波城内也曾有“昼锦坊”、“昼锦里”,是宋代明州太守楼异及其子孙后裔的聚居地。全祖望《宁波族望表》称“昼锦楼氏”,今在宁波月湖南岸三支街一带。(www.daowen.com)

然而,自东李村建造了昼锦桥之后,究竟有几位族人衣锦还乡,村人谁也说不清楚,史书也没有记载。飒飒西风中的昼锦桥依然孤独地静卧于村外的荒草乱树中。

眼前的这座昼锦桥,2墩3孔,中心桥板微微高起,东西缓缓下坡。而两个桥墩,实际上是三块一排的竖直石板,厚仅0.2米,直接楔入河底的护底石板,桥墩石板的上头与仰天的桥门石榫接,然后铺上纵列的每孔三块桥面石板,厚也是0.2米。中心桥孔跨度为3.3米,高达2.5米,可容两艘航船并列通过。东西边孔宽2.5米,高2米,也可宽畅通行往返农船。宽2米的桥面两头的斜坡与步阶与进出村道相接,既无护栏也没有任何装饰,但在靠东的桥墩中心石板上刻有佛号及“嘉靖辛丑冬十月吉旦重建”字样。文字的上下各刻佛教特有的荷叶华盖和莲花托盘,这说明了建造昼锦桥是信仰佛教的村民行善积德之举。桥的重建是公元1541年,距今已有460余年了。

昼锦桥,在鄞东水乡东李村外。“昼锦”,是古人希望“耕读传家、贵显还乡”。然而建桥之后有多少“昼锦”,谁也说不清楚。

昼锦桥是勤州区域幸存纪年老桥之中,仅晚于“宁波十佳名桥”碧环桥7年的薄墩石梁桥,与始建于唐代的大涵山桥、始建于北宋的浣花桥属同类桥型。虽然外貌简陋而清瘦,但采用的是直板框架式的木构建筑原理,选择枯水季节,以河泥护底,将松木桩打入桥基等一系列加固措施。薄石板减少流水阻力,增加了桥梁的跨度,适应了平原河床水流缓慢的环境,故至今已历近500年的历史沧桑而依然保持原貌,从中足见民间桥工的智慧和用心,为此我们理该刮目相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