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渡桥,又称七眼桥,原是镇海县南小浃江上的渡口,古桥造成后仍称“朱家渡桥”。
在浙东甬江之南,有一条发源于鄞东太白山、东钱湖的小浃江,干流长达30公里。
明嘉靖《宁波府简要志》有“昔海舶由此入鄮山”的记载。在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之前,镇海县令宋继祖在东岗山下横截小浃江,此后小浃江基本上成为内陆河。
地图上的小浃江,可谓九曲回肠,港汉、支流纵横如网。在宋、元、明时期,小浃江流域的主要交通是靠船,而陆上往来还是匏渡。在小港镇枫林村的朱家渡,就有一条木船,两头系有百米长绳以“牵渡”。这种自助性的牵渡很不安全,风雨之中险情横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朱姓善土出资建造了一座缓缓拱起的七孔石梁桥,名日“朱家渡桥”。当地村民直呼它为“七眼桥”。(www.daowen.com)
朱家渡桥沟通了坐落在水网中心的鲍家洋、朱街、任家、上倪家、顾家桥村,方便了从鄞州东乡通向小港、镇海的交通。但是这座在当时被称为“龙卧大江”的大桥,附近既无村落相依,也无凉亭古庙为伴,距离最近的任家村也有百余米。故老桥任凭风吹雨打,已达400余年了。
七孔的朱家渡桥长近40米,桥面宽2.5米,通体没有任何雕饰。桥面石板与古道石板相接,不设步阶。桥下七孔的净跨江面21米,其中中孔跨水3.5米,高3米,其他孔跨水各为3米左右,孔高2.5米,而桥下的江水深达2.5-3米。因此在建桥时,工匠们为克服江底土质松软的难题,打入了大批松木桩,铺垫的桥墩石料长达3米,厚达0.6米,桥面16个桥栏柱和14块桥栏板也用整料,制用卯棒,与长系石、桥面条石榫接。因此这座石桥就经得起风浪,受得了碰撞。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作一修缮之后,至今桥体还非常完好。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大批新桥和新路的建造,朱家渡桥被人冷落,退休后的她只能耳濡目染不远的新楼和现代建筑的不断崛起。因朱家渡桥曾经作出的四百年贡献,它被列入北仑区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