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老桥:甲子桥下弱女泪的故事

宁波老桥:甲子桥下弱女泪的故事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海县深圳镇长洋村的甲子桥,始建于清同治甲子年,至今已有140余年了。源于新昌、奉化、宁海三县相接的镇亭山的长洋溪与从香岩山流来的溪流交汇于长洋村,然后向南流至深圳镇,汇流成凫溪。因长洋溪溪谷三面环山,且山高水长,向南延伸着一片狭长如带的平川沃土,故取村名为“长洋”。而在洪水季节、溪水泛滥暴涨之时,此名更“名副其实”。

宁波老桥:甲子桥下弱女泪的故事

宁海深圳镇长洋村的甲子桥,始建于清同治甲子年(1864),至今已有140余年了。

长洋村地处山口谷地,北有古道可通大蔡和奉化,西可达新昌和天台,往东可到西垫和象山港,往南即到宁海县城。源于新昌、奉化、宁海三县相接的镇亭山的长洋溪与从香岩山流来的溪流交汇于长洋村,然后向南流至深圳镇,汇流成凫溪。因长洋溪溪谷三面环山,且山高水长,向南延伸着一片狭长如带的平川沃土,故取村名为“长洋”。而在洪水季节、溪水泛滥暴涨之时,此名更“名副其实”。

但《长洋郭氏宗谱》记载中的“长洋”,却另有说法:宋哲宗时(1086-1100),先祖郭瑜由临海康谷迁居此处,见村旁溪如玉带,山似锦屏,甚是欢喜。而此时,郭瑜之长兄仍住临海长潭,二兄迁金华长衢,于是郭瑜将本村村名也冠以“长”字,取名“长洋”,既合地貌,又合“三长同宗“之意。如今长洋村610余户,共2136余人,仍以郭姓为主。

长洋村虽有三县水陆通衢之利,但因长洋溪时常有洪水泛滥,溪上架设的竹木桥、小石桥一冲而毁,往来不绝的客商只能绕道从山边浅水处攀越过来,村民出行更为不便。于是由长洋郭氏发起重建溪桥,时在同治甲子,选址于长洋溪的转角。在溪平水宽之处,工匠们先用块石护底,以松木为柱,建造了一座势如卧虹的三孔大拱桥。为了免受洪峰之灾,三孔的干砌纵连石拱桥跨水每孔达13米,高度达7米,分水尖薄而长,桥的宽度达4.3米,整桥的长度达43米。为了使桥面更加安全和美观,工匠们在桥面上铺砌黄泥卵石,拼成金钱图案,寓意“金钱铺地财源滚滚”。两边护栏石板共有38块,20根栏柱刻方头仰覆莲,左右桥门各有一对镇桥狮子,桥边溪塘各植樟木。从此之后,这座甲子桥又历经民国十三年的“甲子”,新中国成立以后1984年的“甲子”,桥体依然完好,数百次的洪水并未危及甲子桥。(www.daowen.com)

清代末年,宁海县西垫镇樟树村有名门孙乃泰(1883—1936)。他的胞妹孙氏曾是奉化著名女塾师王慕兰(1850—1925)的学生,成年后嫁给长洋郭承冠为妻。不料丈夫早死,留下一个三岁稚子。族人掠走夫家家产,又威逼孙氏交出房屋。弱女孙氏走投无路,在风雨交加之夜,吻别幼子,留下遗书,从甲子桥上投水而死。

当时,年事已高的王慕兰在宁海马岙教书,闻讯后愤然挥笔写下了《郭承冠妻孙氏悽劫事》,末尾四句为“我闻奇节悲且敬,自觉辛酸泪莫止。十年流恨无穷时,试看甲子桥下水”。读之,无不感伤涕零。

甲子桥,建桥于清代同治甲子年而名。桥在宁海县西北的凫溪中段,曾发生民女自溺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