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老桥:福应桥的故事

宁波老桥:福应桥的故事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宁海县的东门通了汽车,在福应桥的上游新建了汽车桥,但一般的行人、车马、牲畜还是从福应桥上过。到了2000年,宁海县城东南线规划一级沿海公路时,福应桥列为拆除之列。为此,宁海县文物部门与交通部门经研究后,决定“线路内移,予以避开”。为了这座并不起眼的福应桥,不惜多花费数百万元,重新规划,劈山开道,终于新的东门大道建成了,而福应桥也十分完好地保留下来。

宁波老桥:福应桥的故事

宁波区域最南端的县城——宁海县,古称“缑城”。《宁海地名志》载,明初宁海大儒方孝孺称为“绥城先生”,他死后宁海就称为“缑城”。

古宁海最初建县在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南宋名土储国秀作《宁海赋》中,有“惟晋太康,吾邑始显,截回浦而置郡,析章安而为县,初宅白峤,星霜岁远……”当时的县治在白峤,直到唐代永昌元年(689),宁海县县治迁入广度里(今宁海县城),白崎成为一处有近二千居民的古村,是宁海县城东过白峤岭下第一大村,福应桥成为宁海县靖海门外东门大道的第一座岭后古桥。

由此可见,缑东古道中的白崎是宁海县通向东门外的水上和陆路主干道中的必经之路,而从白峤岭和白峤村北杜鹃山流来的溪水随时会将道路阻断。因此,白崎村外白峤岭下自古就有便桥沟通,曾名“陈家桥”,有了桥,车马轿子过桥越岭十分方便。

明代弘治元年(1488),朝鲜弘文馆校理崔溥与随从42人,因在济州岛扫墓被海潮漂流至三门湾获救上陆,于闰正月廿六日,一行在饥寒交迫中,”又行至白峤岭,有军卒二十余人担轿来迎臣等……”这批九死一生中的朝鲜人终于在白崎岭下遇到最好的救助,八乘轿子抬到县衙门用餐,然后又送到西店驿。这白峤村后,白崎岭下显然就是如今的福应桥边。这座福应桥在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建成乱石拱石拱桥,桥长12米,跨溪6米,宽3.1米,高3.5米,桥面缓缓拱起,错缝平铺的方块石板与卵石古道相接,显然是能通行车马的,当时称为车马道。(www.daowen.com)

福应桥桥面两边各设有5块栏板、6根石栏柱,刻有方型的覆莲,并有简朴的抱鼓石。1958年,宁海县的东门通了汽车,在福应桥的上游新建了汽车桥,但一般的行人、车马、牲畜还是从福应桥上过。

到了2000年,宁海县城东南线规划一级沿海公路时,福应桥列为拆除之列。当地村民联名要求相关部门对古桥进行保留。为此,宁海县文物部门与交通部门经研究后,决定“线路内移,予以避开”。为了这座并不起眼的福应桥,不惜多花费数百万元,重新规划,劈山开道,终于新的东门大道建成了,而福应桥也十分完好地保留下来。

福应桥,在宁海县东门外的白峤村,曾名“陈家桥”。建造新公路时,此桥被完好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