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原称洪家塘,简称洪塘。由于洪姓人士在江塘边聚族而居才有其名。今洪塘镇1330户,近2300人口之中,以洪姓为主。
洪塘的江塘,历史悠久。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古有汉塘,居有洪姓而名。"又有“汉陂,县东廿里,相传为汉时筑,亦名洪家塘”。可见“汉陂”、“汉塘”应是洪塘的前身。但洪氏迁居于此的记载,则见于《洪氏宗谱》:“洪光祖,字庆美,隆兴二年甲申(1164)仲子迁刺明州,就养于官。明年乙酉(1165)乾道改元,来汉塘,改号‘汉塘居土‘。”由此可知,直到840年之前因洪氏任职明州刺史居于“汉塘”之后,才有“洪家塘““洪塘”之名。据成书于公元1227年的宋宝庆《四明志》载,洪家堰,为出海渡口。
在这块土肥水丰的姚江滩涂上,因塘而有村庄聚落,因塘而形成商贸市集。明嘉靖《宁波府志》已记载有“洪家塘市”,塘内河道纵横,水陆交通便捷,百业兴旺。洪家塘洪氏从明清以来,建有四弄八宅;一条横亘于洪塘市中心的龙尾河,发源于马鞍山,流经费市、庄桥、裘市等村镇并可沟通镇海与余姚的水脉,而又与姚江和镇海的江河相接,因而在这水网地带的交通依靠数量极多的桥梁作媒介。在洪塘市街河的中心,如今幸存的老桥有上宅桥和福寿桥。
这两座老桥都是三孔二墩石梁平桥,桥型基本一致,各铺三排纵列的长条石板,桥孔跨水为11米,桥面左右都有护栏石,两桥相距仅50米。上宅桥以桥边有洪氏上宅而名,南北也有5级石阶。但上宅桥的重建为民国四年(1915),两座桥墩上面的仰天龙门石伸出特别长,雕刻着精致的镇水鳌首。上宅桥的桥墩用长达3米的长条石叠砌,迎水的一方削刻成分水尖,中孔跨水3.5米,高2米,这为往返桥下的舟船提供了很多方便。(www.daowen.com)
与许多名桥相比,洪塘的上宅桥和福寿桥并不显眼,但两桥成了联系南北两条街市的纽带。桥之北即是长近700米、宽达10米的洪塘市北市新街。昔日有防雨棚屋可遮雨防晒,路不湿鞋。有卖柴弄、西房弄、后新屋、灶户弄、方漕路、陈家弄等民居群鳞次栉比,临街有万兴蔬菜行、坤和酒作坊、公大南货店等名铺64家,都曾因桥而兴市。
从北市过桥向南,是一条长达百余米,宽仅4.3米,直冲桥头的南街。这里有永兴蔬菜行、春茂木行、敦裕米厂、泰山堂药店、成泰当店等40家名商铺。上宅桥桥上桥下、桥南桥北自然形成了商贸物流中心,真可谓“隔河相望一桥通,昼夜不息洪塘市”。人们也将记住上宅桥和福寿桥曾经承载过的洪塘市数百年的辉煌。
福寿桥,在江北区洪塘街道,桥在老街中心,曾经“以桥成市”,福寿桥保存最为完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