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金银渡桥:历经150多个春秋依然完好无损

宁波金银渡桥:历经150多个春秋依然完好无损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银渡桥,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小浃江中段的一座五孔石梁桥,由不少善士为免渡江之苦捐资建造,桥以金银渡为名,意日“善有好报”。即使小浃江白浪涛天,金银渡桥也岿然不动。如今历经150多个春秋的金银渡桥还完好无损。新建成的鄞镇江桥,名曰“金银渡桥”,意思是此桥来之不易,助桥之人必有好报,过桥之人也可讨个彩头,但当地人称为“五眼桥”,或简称为“江桥”。金银渡桥平坦的石板桥面。

宁波金银渡桥:历经150多个春秋依然完好无损

潮音时入耳,带水亦盈盈。夜月声初寂,晨光势早迎。

巫山穿滟滪,沧海接蓬瀛。不羡匡庐顶,莲花漏几更。

——清・胡僧《小浃雄潮》

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曾经潮汐涌动的小浃江畔,体会在这座横跨小,夹江最宽阔、最僻静处的鄞州与镇海(该地域今属北仑)的界桥上那种感受天高云淡、江阔水清的静谧。

明代《宁波府简要志》载:“小浃江,昔海舶由此入鄮山。”鄞州地方志记载的鄮山即今阿育王寺后山。公元前秦始皇时代,鄮山山麓的同谷曾是浙江古鄮县的县治,小浃江是鄮县出海通道,这一历史延续达800年之久。隋代开皇九年(589),鄮县并入句章,同谷随之冷落,但民间通航直到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定海(镇海)县令宋继祖为小浃江两岸免遭咸潮入侵之苦,率民在小淡江中游东岗山下建东岗硬。从此以后,上游十余公里小浃江成为淡水江,而且江水深度也渐渐减少为3-4米,成为一条以蓄泄为主、局部通船的内陆江。由于江面宽处达40-50米,两岸交通十分不便,但其中小浃江最宽处——鄞州与镇海的分界处水流缓慢、土地沃。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T572),原籍安徽的丁氏迁此定居,但有大江相隔,村人及过往客商仅靠一条两头系有长绳的牵渡船往返。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村人丁道生出资雇工摆渡。但无论牵渡、人渡,如遇雨雪风暴,江上时常出险。于是在道光三十年(1850)由丁道生之孙丁应文为首向村民、客商、善士募资建石桥。如今高高耸立在土地祠亭内的4块各高2.2米,宽1.2米的捐资碑,记载着百余位善士的名字,其中出资最多的是远在慈溪半浦的郑芸书、郑侣乐,助银2500两。(www.daowen.com)

金银渡桥,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小浃江中段的一座五孔石梁桥,由不少善士为免渡江之苦捐资建造,桥以金银渡为名,意日“善有好报”。

在原来的渡口,由于江面宽达50米,建造干砌四墩五孔的石梁桥桥基先用松桩打入桥底,大块的条石制成两头圆形的年糕型石墩,承托桥面的龙门石伸出桥墩一尺,牢固地锁定桥面板。整桥长达46米,而引桥占23米,五洞桥孔实际跨水23米,中心桥孔跨水5米,高近3米,可以通过大型的船舶。桥面不设步阶,宽2.5米,左右设置高0.6米的护栏,共12根结实的桥栏柱。整座桥没有雕饰,显得分外简朴、厚重。即使小浃江白浪涛天,金银渡桥也岿然不动。如今历经150多个春秋的金银渡桥还完好无损。

新建成的鄞镇江桥,名曰“金银渡桥”,意思是此桥来之不易,助桥之人必有好报,过桥之人也可讨个彩头,但当地人称为“五眼桥”,或简称为“江桥”。

金银渡桥平坦的石板桥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