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象山古亦桥:小门桥与二眼硬桥的遗存

宁波象山古亦桥:小门桥与二眼硬桥的遗存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象山半岛西南角的一处十分偏僻的古村落,有一座建于明代的亦桥亦碳的二眼桥。这就是遗存至今的二眼桥,当地人称小门桥。与桥配套并相连的是劈开山岩成为小岛的石墩,又在另一半九龙江水道上建造一座二眼桥,桥下流水大约是二眼硬过水的2倍。二眼硬桥,在象山县南的入海港涂上,咸潮淡水在这里交汇。如今,仍然以这座劈开山岩为基,又架设了一座长2.5米,宽1米,高0.8米的二板小石桥,它是黄埠、花湾过二眼硬、二眼桥的通路。

宁波象山古亦桥:小门桥与二眼硬桥的遗存

在象山半岛西南角的一处十分偏僻的古村落,有一座建于明代的亦桥亦碳的二眼碶桥。这座一直鲜为人知的碶桥,在2000年12月版《吴越古船古桥》一书中被列为浙江8座“特殊型桥”之一。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二眼碶桥坐落在象山县南30公里的晓塘乡,此地古有山丘、滩涂,西南为三门湾。越过东边山冈后即石浦渔港和昌国镇。在东西山丘与海域之间一条狭长的近10公里平川内,有源于大金山的九龙江曲折西流。故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原籍福建莆田的潘氏。乘船先居昌国,后越岭到了九龙江之北鳌峰山下,见此“松青林茂,涂田腴美,遂定居”。

由于村后岭道在石浦青山头巡检司之后,故村名为“后岭”。至明代初年(1368)后岭村繁衍成数百人聚族的大村,其中一支东迁1.5公里的双峰山南麓石鼓岭脚,因此地有横埠头,日久讹称为“黄埠”,今为宁波十处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黄埠和后岭潘氏世代亦农亦渔,得山海之利多多,然而受害也至深,曾有民谣道:做人最苦大泥塘,一场大雨水汪汪。三日无雨尽打光,十年到有九年荒。

原来这条九龙江的清流既灌溉两岸万亩涂田,又曾是咸潮入涂的通道,遇到暴风骤雨,大多田地颗粒无收。于是由潘氏老祖宗发起率众建闸、蓄淡、阻咸。这就是遗存至今的二眼碶桥,当地人称小碶门桥。

二眼碶桥选址于后岭村南千米远的稻桶岩思娘岙的山岬,正是曲折流淌的九龙江依山急转处。据老辈相传,当初老祖宗用柴火烧红了稻桶岩,然后用江水泼,使之山岩崩裂,硬是开出了一条宽达4米,长达10米的石沟,建起了两道闸门的碶闸。

关于“火烤岩石”的传闻,在《象山县志》里有明代鄞人黄隆作的《象山岳头塘记》中,有“匠焚石凿河,引水别流”的记载,可见传闻不假。(www.daowen.com)

在石沟中建成硬闸之后,分成二门,沟上叠建成二眼硬桥,桥长5米,宽1.45米,高2米,每孔跨水2米,上铺纵列石板三排,再设护栏石。这座碶桥可以使人们从黄埠后岭跨九龙江后,南通石浦、月楼岙和番头岙。而桥下之硬门可调节九龙江水量,既可蓄淡又可阻咸。

与碶桥配套并相连的是劈开山岩成为小岛的石墩,又在另一半九龙江水道上建造一座二眼桥,桥下流水大约是二眼硬过水的2倍。这座二眼桥长6.5米,宽1.5米,高1.5米,每孔跨水2.5米,是黄埠、花湾、石浦、月楼岙等村人过九龙江后通向晓塘、定山的交通要道。

二眼硬桥,在象山县南的入海港涂上,咸潮淡水在这里交汇。故碶桥阻咸蓄淡沟通往来,设计合理而科学

如今,仍然以这座劈开山岩为基,又架设了一座长2.5米,宽1米,高0.8米的二板小石桥,它是黄埠、花湾过二眼硬、二眼桥的通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