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鸣鹤古镇运河桥:数百年兴衰的见证

宁波鸣鹤古镇运河桥:数百年兴衰的见证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鸣鹤镇中心的街河长达三里,是一条横亘东西的清流,发源于东栲栳山,流经鸣鹤镇。在因市、因盐而繁荣的街河,首先建造的第一座石桥就是运河桥。从运河桥的大块拱石纵列与长条券脸石相间的古制,以及自然风化和磨损程度来看,运河桥应该是明代的建筑。运河桥,慈溪市的鸣鹤古镇中心的一座石拱桥,桥两岸商铺如林,河中舟船往返如梭,运河桥见证古镇数百年的兴衰沧桑。

宁波鸣鹤古镇运河桥:数百年兴衰的见证

沦海东头鹤阜高,仙人骑鹤下林坳。一声唳起扬州去,华表空余月下巢。

——宋·翁仲德《鸣鹤山

读罢这首《鸣鹤山》,不禁联想起唐人崔颍《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首诗,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鸣鹤山毕竟在浙东。宋宝庆《四明志》记载:“鸣鹤山,相传昔有鹤栖于此山,一旦飞鸣冲天而去。”而如今“鸣鹤”却是慈溪市的一个地名。《慈溪县志》记载:唐元和年间(806-820),乡人虞九皋,字鸣鹤,考中进土后殁于京城,乡人哀之,故将其故里名为“鸣鹤”。宋咸平年间(998-1003)这里置盐场,于是旧称“鸣鹤场”。而到了明清,此地又形成为三北的市集中心,逢一、三、五、八有市。一座数千户聚集、近万人居住的鸣鹤山下街河两旁的商埠市镇终于孕育而成。

鸣鹤镇中心的街河长达三里,是一条横亘东西的清流,发源于东栲栳山,流经鸣鹤镇。在因市、因盐而繁荣的街河,首先建造的第一座石桥就是运河桥。(www.daowen.com)

从运河桥的大块拱石纵列与长条券脸石相间的古制,以及自然风化和磨损程度来看,运河桥应该是明代的建筑。但《慈溪县志》记载的是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重修于咸丰九年(1859),桥南朝西的桥墙上,嵌着的一块咸丰九年“捐资重修碑”,记载着叶周氏捐资三十千文,其余也为叶姓的善土捐资名单。而据住在桥边的父老说,此桥由一位年轻的寡妇发起集资主建,以为倾其积蓄行善积德可赎前世罪业。然而却有人以为此桥不吉,婚嫁丧事不宜过此桥。虽然好心的真妇与祥林嫂捐门槛般同样悲惨而令人感慨,但我们终于在桥底的拱券拱石上,发现了刻着佛教的吉祥经幡和莲花,还隐隐有功德主的姓氏,可见运河桥确是与佛教信仰有关的慈善功德桥。

运河桥长12米,宽3米,高5米,跨水6米,由6排纵列的拱石间隔6排券脸石,形成结实而近于马蹄状的拱体,过桥的人流从北街(中街)过桥之后直冲大弄口,再到上街、西街、下街、东街。这里可能就是鸣鹤的最早发祥地,即唐代虞氏从余姚迁入和明代叶氏从姚北石步村迁入,从二房到六房都相依成院落。《慈溪县志》记载,道光初(1821)鸣鹤叶元墀、叶元增创白湖诗社,宁波名土及镇海姚曼、舟山厉志等到此“吟咏无虚日”,曾留有诗文32种80余卷。在明清时期,运河桥南又有杜氏和三槐堂王氏迁居于此,其中杜文明、杜槐父子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倾其家财,率民抗倭而壮烈战死,谱写了浙东人民保家卫国的光辉篇章。

运河桥,慈溪市的鸣鹤古镇中心的一座石拱桥,桥两岸商铺如林,河中舟船往返如梭,运河桥见证古镇数百年的兴衰沧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