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春日度舆梁,流水桃花两岸香。绝景固无津可问,莫教引入捕鱼郎。
——明·杜朝《咏浣花桥》
这一首明代诗人笔下的“浣花桥”,在今邮西横街镇林村(旧称鄞西首镇“桃源乡”)。
据史料记载,“桃源”之名在我国各地都有,是指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如天台桃源、湖南常德的武陵桃源。而鄞西之桃源较为有名,也有天台和常德佻源的传说。其中,桃源林村之名,就以山溪植桃成林,人居稠密如林而名;十里桃花溪“碧溪流红”,浣花桥因此得名。
诗人眼中的浣花桥,虽貌不惊人,却身世不凡。原来这座由当地民间桥匠建造的三孔石梁桥,远看细脚伶仃,近观弱不禁风,然而她竟已亭亭立于山洪、急风暴雨之中数百年!(www.daowen.com)
浣花桥跨溪约17米,2墩3孔,中间微微高起,铺设桥面的3排纵列石板厚达半米,每块长达5-6米,桥面不设护栏,有意让特大的洪峰越桥而过。
再细看支撑桥面的两个石墩,却各用三块直竖的并列的石板,迎水一方削劈成尖圆如刀,这样薄薄的石板墩大大减弱了洪水的冲击力。而石板的上方榫人厚而长的仰天龙门石之中。石板的下方,牢牢楔入经过强化处理的护底石和桥基石中。这是民间桥匠将木工建房的框架原理,大胆而科学地应用到建桥工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再看伸向溪床两边桥墙上的桥面石板,由两块长条石夹住,所以无论是枯水季节还是洪水过桥的时候,浣花桥仍然是如此平静而潇洒。
浣花桥,在鄞西横街镇林村。旧时桥边栽花植桃,春时“碧溪流红”,故名“浣花桥”。
据成书于明隆庆戊辰(1568)《桃源志》载:“浣花桥,亦呼作流花桥,在万安桥东,宋乾道六年(1170)监酒务范睢与乡人同建,昔沿溪二岸桃花止此。”可见浣花桥自建桥至今830余年过去了,除了近年增建铁栏以外,难以发现重建的痕迹。曾经居住浣花桥西北的杜府,有杜宽宪副大院、天尺楼、敦眭堂、思养堂等显得深幽而简朴。杜彬所建得浣花书屋、武草堂、后乐园也分外华丽气派。此外杜府曾有杜咨、杜崎、杜鍷、杜思等荣登进士,甬剧《天要落雨娘要嫁》的故事就发生在浣花桥畔的杜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