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老桥:萧皋桥的沧海变迁

宁波老桥:萧皋桥的沧海变迁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萧皋”,即今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的萧皋碳村。“萧皋”之东北,有源于横溪、东钱湖的前塘河蜿蜒纵横。此外,萧皋硬又成为郅南河道入江通海的驳运枢纽。最先迁入“萧皋”的名门望族是600年前明初从山东黎阳迁来的郁氏,如今已成为此地的大姓。萧皋桥,鄞东水网地带的一座闸与路桥两用的石梁桥。因桥处于芦草萧索的高阜,故名“萧皋”。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于是萧皋碘终于完成历史使命,而仅作用于沟通东西的桥梁。

宁波老桥:萧皋桥的沧海变迁

“林皋自有征君业,古禊何年别姓萧?路入清溪双女庙,天低绿树匏郎桥。三家邻舍能供酒,十里江田不用潮。时世清平吾与汝,不妨长此作渔樵。”这是明代鄞县著名布衣诗人沈明臣(1518—1595)写的古碶萧皋诗。

“萧皋”,即今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的萧皋碳村。数百年前,此地是一块三面环水的僻静高地,由于咸潮出没荒芜萧索,故称“萧皋”。

“萧皋”之东北,有源于横溪、东钱湖的前塘河蜿蜒纵横。其西南,有直通奉化江的九曲江江潮滔滔。南宋初年,“萧皋”建起了一道从前塘河可泄向九曲江的硬闸,名之为“萧皋碶”,起到了阻咸蓄淡、泄洪的功能,使前塘河流域万亩良田尽得其利。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县丞卢延信对萧皋碶重修,此后在元代至正,明代天顺,清代乾隆光绪又累经修缮,“萧皋碶”及“萧皋”逐渐名闻遐迩。

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萧皋碶,长9米,宽1.6米。开三道闸门,“前滨江,后通河,引来东钱湖大堰之水以灌溉田地”。此外,萧皋硬又成为郅南河道入江通海的驳运枢纽。如今在古闸之南的堰塘边,留下十余处缆船的石鼻,而在碶闸北,留有一块广约50000平方米的蓄水港。

最先迁入“萧皋”的名门望族是600年前明初从山东黎阳迁来的郁氏,如今已成为此地的大姓。明代晚期的“阳谷山人”李宾父,也以“不愿酒中有圣,但求心头无事”,在此建阁隐居于“高卧楼”,楼旁辟地为“自锄园”,翻土作畦,种植蔬菜,招待来访的沈明臣等诗友共赏田园风光。碶旁建有关公殿、广福庵。文人学子建别业、造书楼,民间善人在村内建双女庙、造鲍郎桥。此地官员商贾往返不绝,深宅书声、竹影荷香。如今村内残留清康熙年间郁世君、郁其坤叔侄故居提督墙门和一对棋杆夹已成古迹。(www.daowen.com)

萧皋碶桥,鄞东水网地带的一座碶闸与路桥两用的石梁碶桥。因桥处于芦草萧索的高阜,故名“萧皋”。

伫立硬桥,远望碶外,金峨山依稀可见,九曲江上波涛滚滚,鹰击长空,渔帆点点。千年古刹“普雨寺”黄墙青瓦,分外妖娆。碶内天低绿树,碧波清溪,野艇捞鱼,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萧皋竹枝词》犹如一幅江南春色图,将四月江南的田园风光描绘得有声有色:青黄梅气暖凉天,红白花开正种田。燕子巢边泥带水,鹁鸪声里雨如烟。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2年,在九曲江通向奉化江出水口,建造了一座9孔铜盆浦蓄泄涧,使鄞东南40万亩农田受益。于是萧皋碘终于完成历史使命,而仅作用于沟通东西的桥梁。近几年来,碶桥又经拓宽,汽车可直通村内,当年静谧、清幽的萧皋硬桥,如今新意浓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