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堪舆学认为,“龙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故水丰草肥处多为风水宝地。鄞州区姜山镇的五龙桥村(又称大桥头)在五水交汇之处,其主流白杜河源于奉化白杜及金峨山,流经五龙桥后向北流入云龙、横溪,西通姜山蔡郎桥,可直达宁波江东入江。五龙桥东面有起伏如龙的马岭山,山下一大片滩涂沃土在三千年之前就有了聚古村落。1983年,大桥头东发现了三千年前周代石斧、石簇和石凿等文物。从唐宋至明清,相继迁入蒋、王、李、孙、应、俞、唐诸姓,形成了大桥头王家堰、李家横、前后孙、应家、横山俞、唐家等10个自然村。但是河港太多也给村落之间的沟通带来不便,在道光五年(1825),众姓倡议建造“五龙桥”,选桥址在“五龙”聚会之地。
五龙桥全长30米(包括东西长达各10米的引桥),宽2.5米,高3米,桥栏、桥柱刻4只狮子、4只白象和5条活灵活现的游龙。桥开3孔,中间孔宽5米,可通大船,左右通小舟,可见五龙桥曾是昔日沟通横溪、云龙、金峨、白杜和姜山各村、镇之间水陆通道,且桥下的“五龙”起到蓄水、灌田和行舟的功能。五龙桥还有4块精雕细刻的抱鼓石和4块长达1.4米,高达0.4米的精雕石刻,刻有象征吉祥的“科举及第”、“带子入朝”及历史人物故事的图案,而且在石刻花板雕制成功后,用卯榫安装在桥栏上。现存桥栏上的雕刻石板仅2块,其中一块倒在桥面上,另外一块据说已掉在河中。
据刻在五龙桥朝北的桥额记载,桥始建于道光乙酉(1825),但在24年之后,即道光廿九年(1849)重修,朝南西侧的桥联刻“水回五港曲如环”,而右联已无法看清。
由于五龙桥离各村庄有百米之遥,故公路通车后,桥上少有行人,河上也稀有船舟往返。近年来,由于此地有现代交通建设工程,已经被列为郸州区文物保护点的五龙桥正待迁移保护。(www.daowen.com)
①五龙桥,鄞东水网地带一座与五条河港连接沟通的石梁桥,古人将水脉称为“龙”,故称“五龙桥”。
②五龙桥的桥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