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瞻岐镇有一座五眼碶桥,桥在唐家村后。唐家村背山面海涂,有240户,近七百村民。据称其祖上原籍山西景阳郡古唐村,清代初年从宁波江北区畈里塘迁入此地。如今聚居在村中的唐氏,用原村名“古唐”,建“古唐桥”,以表不忘祖业。但江北区的畈里塘唐氏为何放弃鱼米之乡,而到背山面海的瞻岐来创业呢?这与瞻岐唐家村的五眼碶闸桥有关。
瞻岐,是浙江象山港北缘的喇叭口,宋末还是一片滩涂,西北有明阁楼山为屏障,海滨海洋资源丰厚。清代雍正五年(1727),杨懿任鄞县令,在大嵩江两岸挖河筑塘,开二万亩涂田。在雍正七年(1729)建成六座碶闸,不仅有效抵御了咸潮入侵,还能蓄淡、泄洪,使农田和海产都有了好收成。建成的这座硬闸是桥梁,成为沟通瞻岐与大嵩城、鄞州的通途。于是,畈里塘唐氏毅然迁居于此风水宝地,依此碶桥而尽得其利。
但是起名为“舵撞”,实在不吉。经实地考察,唐家村后的黄龙山嘴山岩裸露,暗礁遍布,是大嵩江一条支流与从玉泉岭流来的水口交汇之处。因渔舟木帆多在此停泊、卸货、取水、交易,但时常发生船舵碰撞事故,故此地又称“舵撞山嘴”。建闸恰恰利用山嘴的岩礁,使石料与岩壁浑然一体,此后,虽已无碰撞之患,但沿袭旧名而称闸为“舵撞桥”。直到如今,这座闸桥除了少了数根撑石以外,其他结构仍然完好。
静静地卧在唐家村后的舵撞桥,开五孔,三座叠石年糕形墩,桥面铺七排巨石。桥长14.5米,宽4.5米,高3米,中孔跨水2.2米,4座石墩前后都设置45度结实的撑石,每道门开两道槽孔,使海水淡水相隔。其中石墩两头上置仰天石,起到了紧固墩基的作用,且雕刻了8只龙头,昂首张口,威风不减当年。(www.daowen.com)
舵撞碶桥,因海船溯大嵩江可到碶桥边停泊,故名“舵撞碶桥”,即桥和碶两用。
但事隔140多年之后的同治五年(1866),由于碶桥下游大嵩江口又垦涂田三千余亩,并新建碶闸,于是舵撞碶的蓄水、灌田、阻沙、抑咸、泄洪等功能渐渐衰退,桥上也少有行迹。舵撞硬终于成了历史,成了文物,直到彻底退出曾经的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